十三问中国经济之一:无需感叹5% 丢失的3个2%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2024年“两会”召开,中共二十大换领导班子之后,由李强带领的新政府带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而今届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是2023年的输家”、“中国是反全球化的输家”、“中国是贸易战的输家”……这是《华尔街日报》在2023年岁末报道中国时用的句式。此外,“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停滞的十年’”、“中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些杂音也不绝于耳。当然,西方媒体将中国定义为“loser”,这不是一个新闻,而是西方媒体多年来的惯用伎俩,同“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登顶论”如出一辙。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新能源等新赛道远远超越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日德成为全球第一……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中国经济没崩溃,反而“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
但从数据上看,确实“出口连续数月下降”、“吸引外资创历史新低”,“消费者信心指数委靡不振”,从社会层面来说,更存在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一个事实。有人说:“微观经济感受才是真实的,无法用宏观数据修饰、打扮出来”。但是,难道说5.2%仍高于大部份经济体的GDP增长是“粉饰”的数据吗?更何况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国经济陷入疲态”时,年均增长仍在全球大国中领先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悄然发生。
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何谓好?何谓不好?是看数据还是凭感觉?我们将通过十三个角度试著回答。

【《香港01》将陆续推出《十三问中国经济》系列文章,此为第一篇】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进行工作报告。(香港01)

3月5日,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再次定为5%。

回看10年,2013年至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从时间线来看,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中国GDP相继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100万亿元、110万亿元大关,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在这样的基础上,初步核算2023年GDP为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这个数据一公布,多少有些差强人意。都知其不易,但亦会黯然感叹一番“高增长”真的不再。舆论更加担心增长率的步步走低。

内地今年陆续爆出多宗房地产商倒债事件,郑永年认为,内地数量型扩张的房地产已经到了终点。(新华社)

须知,中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源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基础建设,还有一个是就是人口红利。

必须承认房地产为中国的经济奇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98年国务院“23号文”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国务院“18号文”进一步将房地产定位为支柱性产业。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后,居民住房需求愈来愈大。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到居民生活用房以及与之相关的消费活动,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贯穿于中国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甚至对建筑、建材、物流、金融等各行业的生产活动都有广泛的带动作用。

在1998年、1999年时,中国房地产一年新建房的交易销售量刚刚达到1亿平方米。从1998年到2008年,这10年里涨了6倍,实际上原本可能涨到8倍,2007年的销售量本来已经到了差不多7亿平方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有所缩减。但到2012年前后,房地产的交易量翻了一番,从6亿平方米增长到12亿平方米。从2012年到2018年,又增加了5亿平方米。而后到了2021年峰值的时候,销售量接近18亿平方米。

就这样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火车头之一。2000-2020年中国房地产业增加值由4141亿元增加到7.5万亿元,房地产业占GDP比例由4.13%增加到7.34%,创近20年新高。特别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出口贸易。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早前表示,内地现时的房地产供应过剩,“14亿人可能住不完”。(视觉中国)

住房制度全面市场化以来,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加。2000-2020年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4.8%波动增至13.9%。从时间点上看,在2009年、2016年和2020年,GDP增速降低而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2%、12.9%、13.9%,是三个极值。

但多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迹象,存在高杠杆、高库存、价格虚高等问题,显示出调整迫在眉睫的态势。特别在高杠杆操作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202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该通知不只明确了重点整治的对象、内容,还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力争在3年内实现房地产秩序的好转。中央一再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一连串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行政性限制措施后,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度下滑,多地新房、二手房价格处于下跌通道。房地产行业连续三年处于收缩状态,特别是去年4月份后房地产市场明显出现边际转弱迹象。这直接影响体现为土地市场成交量下滑,基建投资萎缩,房企利润下降直接拖累GDP增速。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更加紧张。同时,房价波动也影响居民消费,购房信心减弱将抑制内需增长。此外,房企及相关上下游企业也受到影响经营困难。

保守估计,2022年-2023年,如此程度调整房地产市场,导致中国GDP增幅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2%)。而预计,中国2024年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恐怕还将会收缩,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仍将导致中国GDP增幅减少一个百分点(1%)。

事实上,过去25年房地产交易总量之所以如此疯狂,有四个原因:一是城市化,二是旧城拆迁改造,三是住房质量改善,四是人均住房面积从1990年的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平方米,已达到近50平方米。这些因素在今后都会逐渐淡出,相信房地产的拉动,不再会有过去25年的情况,这一点需要有清楚认知。

2011年至2015年则是“十二五”规划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到2019年6月,京沪高铁已经运送10.3亿人次。(VCG)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同中国城镇化有直接关系。中国城镇化率1978年为17.92%,1998年为33.35%,2022年为65.2%。1998年至2023年,翻一倍的城镇化率催生了大量房地产需求,同样,中国急速城镇化也“膨胀”了基础建设投资。

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说起基础建设,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必须承认,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更切实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应的是,基础建设投资从来都是最大头。数据显示,1954-2008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365304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特别是2003年到2008年是迅猛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

高盛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速间的关系,高盛预估,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会带动中国GDP 1年内增长0.8%,5年内增长3.5%。这与近期另一个关于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速的学术研究相符: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GDP长期将增长4.8%。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中国人的朴实理念。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截至2022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35万公里,10年增长1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23年底,中国营业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5.9万公里,其中有4.5万公里是高铁,位居全球第一。全年旅客发送量达到36.8亿人次,货物发送量达39.1亿吨,运输总收入达964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但很显然,这一波基础建设随著中国的城镇化率来到了65%,也到了极值。

分析指,投资者要小心中国基建投资骤然缩减对经济的影响。﹙路透社﹚

必然,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化建设也好,以5G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新基建也好,都必然会继续这方面的基础投资,但最疯狂的阶段已经过去。也就是“铁公基”事实上已经走入历史,也不会再依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编按:“铁公基”指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建设,或铁路、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这一方面亦保守估计,会导致中国GDP增幅减少两个百分点(2%)。

再有一个,就是经常被说的人口问题。但这里并不想探讨“人口红利”。而是朴实的看中国14亿人口这个数量。中国已经在2022年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且2022年开始至2035年,退休人口数量将大幅增加,因为第二次婴儿潮时出生的人口年满60岁,步入“退潮期”。仅从数字上看,14亿人口估计是中国人口数的极值。要知道,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讨论最多的“人口红利”,伴随著有人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等,这就意味著这一部份的增长都会减少。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说,由于人口极值,“人口红利”的减少也好,相关人的投资、消费也好,做一个保守估算,中国GDP增幅恐怕也会因此减少两个百分点(2%)。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后,极端的歌舞升平一路发展,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大批量、大规模形成了一个顶点,到了顶点以后,必然是需要调整的,需要稳下来。这也是中央最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上述房地产、基础投资、人口三个维度,这些年都已经是来到了顶格,所以迎来了结构性、趋势性、拐点性的调整。如果说这3个2%分散在10年当中消化,恐怕经济的感受不至于如此强烈,但必然发生的事情偶然间撞到了一块,就形成了很深的阵痛。

《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GDP增长目标再次定为5%,这是一个合理的预期,也是任务目标。其实,很多人都怀念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那都是在前文所述的大浪潮下下发生的,如果扣除上述三个“2%”,基本上就是如今大于5%,介乎于5-6%经济增长的范围,这是符合经济运行基本情况的。且(中国)“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中国还处于转型的大过程当中,阵痛是必然的。当然,这个增长速度也必须保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让发展的问题必须回到发展中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