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西方或许第一次认真看到中国产业政策
10年前中国政府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如今已到了收官之年。与以往西方舆论对中国问题的看法经常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不同,这次西方舆论对“中国制造2025”的评价总体比较高,他们认真看到一项超大型产业政策的成功。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同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从那时开始,为了改变中国多年以来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政府下大力气推动一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品质革命”。
如今,10年已过去,中国制造业成功从产业链的中低端跃上产业链的中高端,中国生产的产品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昔日那个遍地山寨产品的中国已经成为历史。2024年4月,《南华早报》通过资料数据梳理得出,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实现新能源汽车、讯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的超86%的目标。根据今年3月前重庆市长黄奇帆的公开说法,经过10年努力,不仅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33%比重的存在,而且产品结构出现了趋势性的良好发展势头。
相比于以往,西方舆论的关注和讨论尤其值得注意,从中可以看出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关注。早在2018年《纽约时报》便刊文《为什么美国无法阻止“中国制造2025”走向成功》,写道:“在制造业方面,东莞的例子表明,《中国制造2025》将取得成功,部分原因是中国的自动化努力远不只是政府所希望的。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官员们已下定决心,为了不被淘汰,他们要沿着制造业价值链往上爬。”
2024年9月,当时还不是美国国务卿、而是参议员的鲁比奥发布检视“中国制造2025”报告,认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10大产业中,电动车、能源与发电、造船、高铁等4大产业已经在全球占有领先地位,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机器人与工具机械、半导体等5大产业取得相当实质的进展,唯有农业机械未达预期。除此之外,美国智库、政策界同样积极评价“中国制造2025”的成果。
2024年10月彭博社推出“彭博经济”和“彭博情报”对中国13项关键技术的追踪结果显示,中国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石墨烯、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等五项技术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在AI、半导体、液化天然气船制造、生物科技等七个领域快速赶超。彭博社报道指出,在美国关税政策和出口管制下,尽管中国先进半导体制造面临困难,但“中国制造2025”仍很大程度取得进展。
今年2月,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BBC在《不只是DeepSeek:<中国制造2025>如何让中国崛起》的报道中,对“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进步给予正面评价。
可以说,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意义和实施成绩,中国社会和西方舆论达成某种共识。这或许是西方第一次认真注意到中国的产业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摒弃计划经济,逐渐形成混合经济模式,尝试探索和平衡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不同角色,提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经济运行。然而中国的经济模式、产业政策经常容易遭到外界的误解,不少人总是容易将中国经济模式、产业政策扭曲为市场经济的对立面,不相信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性。
2016年北京大学的一场产业政策辩论,其实可以反映出中国内部、中西方的认知区别。同样是留学归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前者认为“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后者认为“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两人的辩论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张维迎的观点既代表中国内部不少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又代表西方许多人的看法。
毫无疑问,担心计划经济卷土重来,不希望政府瞎折腾、乱作为,是理当引起重视的正确主张,但应该看到的是,产业政策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公平竞争离不开合理范围的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不是凭空而生,不是万能,不是永远不会失灵,而是需要政府的引导。简单将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对立起来,一看到产业政策便断定为计划经济,其实与僵化的“姓资姓社”认知一样,都是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
从常识理性来看,市场和政府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市场主导符合人性和经济规律,政府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和进行必要的调节同样符合人性和经济规律。只要是市场经济框架下的产业政策,只要产业政策的存在是以市场主导为前提,那么,产业政策便不是计划经济。正如不能因有些汽车出现事故便断言废弃所有汽车一样,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既不能因为有的产业政策滑向失败便断言产业政策都是行不通的,又不能因为有的产业政策大获成功便否定市场角色。
产业政策是正常的政府宏观调控现象,是政府基于经济健康发展所进行的长远规划。德国工业4.0和美国芯片法案,都是产业政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许多产业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一路发展的过程。“中国制造2025”作为超大型产业政策,目前获得的成功和西方舆论关注,有力说明产业政策本身是合理的,全在于怎么规划和实施,在于怎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各自角色。
当然,产业政策的规划和实施非常考验政府的眼光、耐心、智慧和能力,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半途而废或适得其反。“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说明中国在探索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方面已经取得进展,说明今后应该持续优化政府和市场的不同角色,不断总结产业政策的经验。这其实正是“中国制造2025”背后的政经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