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十年成绩单揭晓 关税战“奉陪到底”底气何在?│去片

撰文: 郑宁 吴婷 毛咏琪
出版:更新:

中美关税战如火如荼,一片嘈杂声中,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中国制造2025》安静地迎来验收的节点。

这十年并不容易,国际局势诡谲且瞬息万变。2018年特朗普首个任期对中国开打贸易战,其后是长达7年的技术封锁;2025年,特朗普再上任,对华关税再度升级,芯片、电动车、AI等关键领域被全方位锁定。

这场“去中国化”的极限施压,却意外成为检验“中国制造”抗压能力的“试金石”,更成为中国迈向全产业链自主的加速剂。十年前,中国启动这项雄心勃勃的产业升级计划,试图让“世界工厂”摆脱低端代工,迈向技术自主与品牌崛起。如今,十年期限将至,中国制造是否真正跨越了“卡脖子”困境?

中国政府2015年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近日将推出被指效法中国的《国家产业战略2030》。(资料图片)

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印发,明确将“制造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围绕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出“五大工程、九项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十大重点领域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

但在世界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中国并不是最早加入战局的国家,反而是“迟到的参赛者”。

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之前,全球老牌工业国家早已开始布局自己的制造新时代。奥巴马执政的美国政府在2011年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聚焦能快速商品化、大众化普及的新型科技,推动美国“再工业化”,将美国海外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迁移回美国本土。其后,德国在2013年推出了“工业4.0”计划,聚焦“智能生产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以高度自动化打破生产壁垒;日本制定了“物联网与机器人战略”,英国提出了《工业2050战略》,法国起草了《未来产业》规划,韩国则出台“未来增长动力计划”......

对这些国家而言,一个长期以组装和低端代工为主的“世界工厂”,竟突然加入高端战局——在新能源车领域与德国竞争,在半导体、AI行业与美国角力,甚至还要分食德法在航空客机的市场;而这只是“三步走”计划中的其中一步,中国还要将“制造强国”推进至制定“中国标准”,这无疑是在对世界工业产业格局中长期以来的“分工明确、互补合作”发起颠覆性的挑战。

中国从“世界工厂”改良升级。(视觉中国)

“中国制造2025”更撼动了许多国家的心理防线。2017年,《纽约时报》评论称,“中国的科技雄心,将打破全球贸易秩序”。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大中华地区高级主任王杰也在《纽时》的采访中直言,若“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美国和其他国家最终对中国而言都只是石油、天然气、牛肉、大豆之类的大宗商品出口商。

这些评价恰恰反映出欧美对“中国会,且能够做得到”的清醒评估。一旦这个过去只被锁定在产业链末端的国家,真正站稳在高科技供应链的前端,那么任何现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都难以保持从容。

虽然此后中国对“中国制造2025”趋于低调,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不再提及。但一步棋落,美国还是率先动手。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301调查,与中国开打贸易战,标识著美国对中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的围堵正式展开。7年角力,美国对华为、中兴等关键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再到今日接种而至的关税大棒,对手的打压也证明了,“迟到的参赛者”正在改写规则。“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考验结果,也早已隐藏在一直以来底气十足的应对姿态之中——“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这张路透社于2025年4月17日拍摄的设计图片中,可以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举起拇指的3D列印微模型、美国国旗以及写着“关税”的字眼。(Reuters)

底气从何而来?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在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的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中,中国是唯一全部覆盖的国家。这一独特优势,不仅是展示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和强大,在贸易战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数据来看,“中国制造2025”进行至一半时,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2%,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总和。另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占比28.7%(美国为16.8%),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连续十五年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在光伏、新能源车、高铁等高尖端领域,中国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2024年10月24日,比利时比利时泽布吕赫(Zeebrugge)港口,图为比亚迪的电动车停泊在港口,(Reuters)

港大协理副校长刘宁荣教授分析认为,中国如今的制造总量已占全球三分之一,“在量上我们是进步是很迅猛的”。尤其从2000年只占全球制造的6%,到现在超过了德、日、印、美四国总和,这个转变极为深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亦指出,“中国制造业已形成强大体系基础,不仅经受住了外部冲击,而且在多个领域达到乃至引领全球。”

面对欧美在高尖端技术上的“卡脖子”,中国的选择不是报复,而是替代。

典型案例是华为的“备胎计划”。2019年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在一封内部信中宣布:“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五年过去,搭载国产麒麟芯片的华为手机重新杀回市场。虽然ASML CEO彼得·温宁克(Peter Wennink)认为,“中国半导体落后西方10年”,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追赶速度“令人不安”。

图为华为位于深圳的总部外墙,装有公司标志。(Reuters)

被一直诟病仅60%是国产,在最关键的发动机部分仍要依赖美国的国产大飞机C919,也在寻找被“卡脖子”时的替代能力。国产发动机长江1000A已于2023年完成挂飞测试,预计2027年实现商用。未来C929新一代国产大飞机将完成100%中国造的目标。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去年9月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实力已有明显跃升,而这得益于中国在部分关键技术上具备领先优势。报告点评了十大领域的发展成果,指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进步,也在至少一个领域并未成功。“即使评价褒贬不一,但也代表著中共不可否认的胜利。十年前,中国在这些尖端产业中无一领先,但现在它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2024年2月20日,一架中国商飞C919飞机在新加坡樟宜会展中心举行的新加坡航空展上进行飞行表演。(Reuters)

无论是华为Mate 60系列搭载自主芯片,重返市场;还是C929未来将实现100%国产化;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取代GPS,他们都共同在说明:对中国而言,进口是选择,而非依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也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0位,接近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正如王文所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制裁,反而“倒逼”中国的新一轮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和高端制造突破的步伐。”

中港台专家集体评高分 印巴冲突对中国制造最好的证明

在“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列明十项领域需要达到的数据标准。不过强调要在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2024年,南华早报评价“中国制造2025”已完成86%;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亦发布《The World China Made》(中国打造的世界)中提到,十大重点领域中,电动车、能源发电技术、高速铁路、造船业等4个领域已完全实现目标,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等5个领域则达到部分成功,只有农业机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2024年9月9日,美国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发布报告《中国制造的世界:九年后的“中国制造2025”》(鲁比奥参议员网站)

BBC则在今年2月发布7分钟影片,称赞《中国制造2025》取得巨大成功,并罕见赞“国家支持的资本主义模式”令“中国制造2025”取得了成功。

《香港01》在近期对中港台三位学者进行专访,他们集体为“中国制造2025”打出高分。人民大学王文教授和港大刘宁荣教授,不约而同给出了90分的评价,并称赞中国在高铁、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做出了“跨越式突破”。

王文表示,“中国制造2025”取得的成绩充分验证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有效性,作为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战略,发挥了重要的制度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他亦指出,若以全球顶尖水平为标准衡量,中国制造在先进芯片、核心基础软件、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仍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强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需要在未来持续加大投入和深化布局。

中国高科技的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加,成拉动中国经济的另一动力。(路透社)

刘宁荣教授评价,中国已迈入制造强国的初步阶段,“三步走”的第一步已经完成,“在‘量’上我们已经遥遥领先”。他也直言,在‘质’的层面上,依然存在产出效能与高端科技都短板和挑战,“今天我们把芯片做好,但若光刻技术不突破,那还是要依赖荷兰人,我们越往高端走,越会碰到更多瓶颈”。他强调,中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不要永远在跟在别人后面,说我们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难关。”中国要在科技中取得突破,而非被别人控制在手里,永远都有“卡脖子”,“我们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科技发展战略”。

海潮智库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李镇邦(台湾)长期关注中国的高科技和制造业发展,对于《中国制造2025》他则给出100分的高分。

他表示,《中国制造2025》纲领共有三个步骤,当时设定的2025目标是跻身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他认为若单看这点,目标已经完全达成,“现在讨论的不再是中国是不是世界制造强国,而是中国是不是世界第一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目标是,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最终在2049年成为制造强国前列。(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李镇邦又提到,十大领域中国的AI、机械人和新能源车的表现都很出色,但他要特别提到许多人低估的生物医药。他关注到最近有很多中国的新兴药企,李镇邦提到,要评价这个领域的门槛比较高,许多人用很多传统制药的观点去评价,但中国的新兴制药其实成长非常惊人,“这是一直被外界所忽略的。”

另外他也提到最近印巴冲突中,中国歼-10C的表现引发关注,“正好发生在中国制造提出的(2015年5月8日)前,我觉得是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扬眉吐气的一天,非常巧合的时间点”,李镇邦认为,这是对中国制造2025最好的一个呼应。

印巴冲突 |击落3架法制阵风战机 歼-10C重新定义全球军事力量?

+1

《中国制造2025》十年成绩单

基于《中国制造2025》设定的目标,以及官方报告、专家学者、媒体的评估观察,《香港01》于5月10日陆续推出“中国制造2025”系列专题报导,分别对十大重点领域的十年成就与主要挑战进行分析介绍。以DSE量表为标准,为每项领域作5分制评估,结果显示:

2分(起步阶段):无

3分(持续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农业机械

4分(完成目标):新一代信息技术(5G、芯片、AI)、航天航空

5分(超越强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车)、电力装备

5*以上(领先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从上述来看,诚然在农业机械上明显落后,在部分领域亦未完全摆脱技术“卡脖子”的风险。但不可否认“中国制造2025”这张十年答卷已在多项实现“并跑”到“领跑”的突破,若以5分评价,毫无疑问整体达到4至5分的成绩。

与2015年时相比,如今的中国制造已非全球低端代工厂供应链中的末端角色,而是掌握著核心技术与市场主导权的核心位置。中美贸易战、关税战下,“中国制造2025”未被击倒,反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完整的产业链升级和内循环自立自强的动力。

DeepSeek的出现引发全世界关注。(Reuters)

放在十年前,可能任谁也不会想到《中国制造2025》会交出如此成绩单,更不会想到这一制造强国战略会成为决定今天中美较量的关键一招。十年成绩不只是亮眼的答卷,更是下个十年“中国制造”的坚实基础。在迈向制造强国的路上,靠的不能只是政策扶持和单一领域企业突破,而是要将全产业链的底气转化为可持续、能创新的现代化制造体系。

要知道,中国的长远目标并不是局限于自身的发展与强大,而是试图通过提供给世界可供选择的“中国方案”进而在推动制定全球标准和构建新型国际秩序上有所作为,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的底层意涵即在于此。特朗普向全球发起关税战再次警示世界,大变局真的来了,虽然这一变局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已经开始。

接下来,《中国制造2025》还会沿著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但已经到来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注定会为中国乃至全球各国带来更多震荡与不确定性,除了系好“安全带”,中美谁能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确定性,谁就是变局时代实质意义上的“话事人”,毕竟在今天,确定性就是信心,而信心一直比黄金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