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水果大战・四|郭铭杰:芒果禁令失败是因民进党早有准备
在两岸经贸交流中,水果一直扮演重要角色。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赴陆访问后,中国大陆便将菠萝(又称菠萝)、释迦(又称番荔枝)等15项台湾水果关税清零,2010年又进一步将34项农产品列入ECFA早期收获清单中免征关税,扩大台湾水果输陆规模。
但随着近年两岸互动紧张,水果贸易也愈发阴晴不定:2021年3月,中国大陆暂停输入台湾菠萝,同年9月轮到释迦和莲雾;2022年6月,中国大陆暂停输入台湾石斑鱼后,也禁止了台湾文旦柚;2023年6月释迦恢复输入,但8月陆方又转而禁止台湾芒果;2024年9月台湾文旦柚解禁,但同月25日起,中国大陆停止执行对原产于台湾的鲜水果、蔬菜、水产品等34项农产品的免征进口关税政策。
而陆方政策的变动,其实关乎惠台背后的奖惩逻辑,但台湾历年大选结果,也无疑是对陆方的政策思维提出挑战。3月27日,“民主、外交与数位治理研究室”在台湾大学举办“两岸水果贸易政治小型学术研讨会”,邀请到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郭铭杰,两人分别从释迦与芒果案例出发,探讨两岸水果贸易背后的政经博弈。《香港01》推出系列报道四篇,与读者共同回顾这场历时多年的“水果大战”,本篇为第四篇,聚焦2023年芒果禁令无效的关键原因。
民进党的事前布局
关于中国大陆的芒果禁令不仅没有促使芒果产区的选民惩罚民进党,反而还导致反扑,郭铭杰表示通过访谈各地官员与农民,团队发现原因其实是“预防性的出口转移”(Preventive Export Diversification)。
郭铭杰指出,有民进党执政县市的官员告诉团队,2018年韩国瑜当选高雄市长后,两岸水果贸易就出现一个现象:注册在国民党执政县市的贸易商,其产品会更容易输入大陆,如果是注册在民进党执政县市的贸易商,在入关时就容易面临贸易障碍。因此从那时候开始,民进党就已经在思考“转移出口”的操作。
郭铭杰也提到,有一位注册在民进党执政县市的贸易商,也在受访时告诉团队,自己在报关时被中国大陆海关告知,“反正我就是不会让你过”,但没有给出任何理由。
郭铭杰表示,以上种种,都让民进党执政县市的农业局官员开始探索替代方案,2021年菠萝禁令出台后,这个需求就更刻不容缓,也加速了相关进程。因此在2023年芒果禁令出台前,民进党其实就已开始寻找新的产销地。
郭铭杰说明,为了验证这个说法,团队也去查询台湾农业部的相关数据,发现从2018年到2022年,台湾销往中国大陆的芒果,从出口价值上来说,其实已从整体的30.57%占比降到1.51%;如果不用出口价值,而是用出口总量来估计,也是从40.40%降到3.82%。与此同时,销往日韩的量呈现增加趋势。这就是预防性的出口转移。
郭铭杰表示,也就是说2023年芒果禁令出台前,民进党执政县市在接收到在地农民与贸易商的抱怨后,其实已经开始辅导出口转移,因此芒果禁令出台后,其实根本没有打中民进党的要害。
至于会不会像菠萝一样,是因政府大量收购而缓冲伤害?郭铭杰提到,团队同时也观察了芒果禁令出台后,芒果在台湾内部市场的价格走势,发现整体呈现自然的季节性波动,与过去菠萝的震荡不同,所以并不存在政府大量收购的情况。
郭铭杰总结,虽然民进党宣称中国的芒果禁令意在介选,目的是打击民进党选情,但从选举的实际效果来看,这其实反而是在为民进党助选,至少在这9个“超级芒果产区”是如此。而背后的关键原因,就是各地农业局处其实已经事先辅导农民进行预防性的出口转移,因此禁令一出台,反而会促使选民肯定民进党政府、而非惩罚。
郭铭杰也提到,自己与团队的这份研究,跟过去的相关研究有三点不同。
第一,过去的相关研究都是聚焦中美贸易战,且是聚焦中美贸易战下的关税对于美国期中选举的影响,而自己与团队的这份研究,应该是第一份研究中国在美国以外地区的经贸政策工具、尤其是非关税贸易壁垒武器化后,如何影响选举。
第二,相较于中美贸易战相关研究下,中国的做法是有效的,也就是可以通过报复性关税降低共和党的政治支持,在台湾芒果的案例上,其实相关操作反而是失败的,甚至还帮助了原本不想帮助的民进党政府。
第三,当大国把贸易政策当成经济或政治工具来使用,小型经济实体其实也能先做预防性措施,来避免贸易依赖成为大国经济胁迫的途径,台湾芒果的案例就是如此,也就是以预防性的出口转移来发挥能动性。这可能也是过去学者在研究中美贸易战时没有发现的,因为美国的政党都强调市场,可能没有想过可以进行一些主导作为。
制裁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接着郭铭杰回答现场听众的提问。
提问一:中国大陆对台祭出芒果禁令后,内部有没有反对的声音,例如大陆民众是否觉得吃不到台湾芒果很可惜?
郭铭杰表示,一来这可能不是政策制定方的关注重点;二来如前所述,台湾芒果已经进行预防性的出口转移,所以对大陆市场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三来通过访谈团队也了解到另一个情况:如果台湾贸易商因为检疫理由而被大陆拒绝入关,这时候通常会有“神秘人士”前来联系,表示“我有办法让这批芒果销到大陆,你要不要半价卖给我”,而这似乎也与陆方海关的贪腐有关。
郭铭杰指出,对陆方相关获益者来说,这是低买高卖,利用非关税贸易壁垒所造成的价差赚一手;而对台湾贸易商来说,如果货进不去,自己还要负担转移货物到其他地方的运费或是被迫销毁,因此如果有人要出半价购买,对贸易商来说当然也是一个选项,而陆方内部厂商就可以再用原价在大陆市场销售。所以严格来说,禁令出台后,台湾芒果也不是完全没有管道能卖进大陆。
提问二:其实芒果不是第一个被中国大陆禁止输入的台湾水果,而释迦的案例已经显示,这种方式似乎在影响台湾选举上收效甚微,既然如此,中国大陆为何还要在2023年出台芒果禁令?且芒果的外销市场已经相对分散,并没有单一集中在中国大陆,为何陆方还要这么做?
郭铭杰表示,其实中国大陆为何持续这么做,可能只有相关决策者知道,但前面提到的海关存在中间人“可以半价帮台湾收农产销进大陆”的贪腐问题,或许也是相关问题无法上达天听的原因之一。而用胡萝卜当大棒结果导致反效果,或许相关决策者自己一开始也没想到,后续也不清楚政策的确切效果究竟如何,毕竟很多时候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提问三:中国大陆是如何判断,谁的水果要收、谁的水果不收?
郭铭杰说明,中国大陆主要是用贸易商注册所在县市来判断,因为水果外销一定会有大盘商来中间牵头,而大盘商会注册公司,注册地点就成为北京的判断依据,认为如果大盘商注册在屏东,那么收的应该就是屏东的水果,如果注册在台东,可能收的就是台东的水果。所以在菠萝释迦的案例中,中国大陆最后再开放的就只有台东,屏东虽然是台湾的菠萝释迦第二大产地,其注册商却没有被纳入第二次开放时的允许名单。整体来说,就是通过贸易商的注册地来判断。
提问四:经济制裁似乎一直成效不彰,不论是中国大陆对台湾、西方对俄罗斯、朝鲜,似乎都无法通过经济工具达到所要的政治目的,历史上有没有通过经济制裁成功推进政治目标的案例?
郭铭杰表示几乎没有,因为人们永远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永远都可以从制裁中找到漏洞,现在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果真的要说,漏洞实在太多了;另外关键在于“机制”(mechanism),例如台湾芒果就是进行预防性的出口转移,减少对于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这就是一个可以规避制裁的方法。
郭铭杰提到,经济制裁要有效,可能只有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因为当时如果发动禁运与制裁,也就等于是宣战,基本上双方已经接近战争状态,因此这样的制裁会有效;但二战之后,经济制裁与军事行动就出现明显的分离,国家如果不想用战争解决问题,可能就会选择制裁,但这就会遇到集体行动的问题。
以台湾芒果为例,如果中国大陆能与所有可能购买台湾芒果的国家达成共识,大家一起禁止台湾芒果输入,可能就有办法堵住民进党政府的转移尝试。但现实上,各国除了政府要考量自己的国家利益,市场中也存在大量以商业利益为主的行为者,很难真的配合他国政府行动。因此要用经济胁迫、经济制裁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政治目的,效果通常都很有限,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朝鲜问题六方会谈中,安理会对朝鲜有非常多的制裁,但最后都没什么效果,西方现在对俄罗斯的制裁当然也一样。
提问五:其实禁销台湾水果,是不是也对中国大陆具有经济上的好处,包括这些补贴台湾的钱就不用花了?这会不会也是北京决定禁销台湾水果的考量之一?
郭铭杰表示,这应该不是北京的考量重点。因为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台湾算是排在非常后面的贸易伙伴,所以才会进行长期的补贴政策,用让利的方式来讨好台湾选民。如果真的要讲贸易逆差,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地,中国有很多重要进口都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能源,因此从经贸占比来看,台湾对北京来说根本不是最主要角色,所以禁不禁销水果,并不会在经贸利益上有显著影响。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北京更能够把采购台湾水果当成政策工具,且也认为会有效。
不过郭铭杰也提到,自己与团队的研究是从回溯性投票的视角出发,完全没有讨论政党的影响,例如国民党支持者与泛蓝民众,也或许会因为水果禁令出台,而认为必须用选票惩罚民进党;民进党支持者则可能认为,应该更要支持民进党。因此从政治极化的视角出发,这些禁令可能也会产生政治极化的效果,这是当前研究没有处理的,也是自己与团队正准备进行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