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反内卷”元年? 年轻人想逃离的是“假努力”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内卷”,这个原本带点学术气息的词,不知从何时起成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嘴边最高频出现的词汇。从最初的诙谐自嘲,到了今天的无奈,变成了无数人对现代生活中“努力却没有成果”“付出却换不到成长”的共同感受。或者是为了逃离持续的自我耗损,也或者根本是逃避现实,“卷不过就躺平”出现了。

2024年11月,《香港01》实地采访了浙江湖州的“浪潮青年养老院”的一班年轻人,他们说,不是不想拼搏,而是不想再被卷入没有出口的无意义竞争;来到这里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寻找生活的节奏与价值。一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整治内卷式竞争”,到了2025年初,个大企业也接连调整管理制度,打响“反内卷”第一枪。“反内卷”这个曾属于年轻人自我讽刺的词汇,开始进入政策与企业的官方语言。但问题是,我们反的“内卷”到底是什么?企业喊出的“反内卷”真的是转变的开始,还是又一场形式主义的姿态?

“内卷”不是原罪 谁在制造“无效努力”

早在2018年,“卷”就已在中国青年人中悄然浮现;2020年,“内卷”一词开始在网络流行。它并非一开始就带有负面含义,但随著互联网“大厂文化”进一步扩散,“内卷”从努力生活的代名词,变成了“仓鼠跑轮”明知无用却不得不做的现实困境。

社交网站上,从企业鼓励“996”,到大厂员工加班猝死,再到网民对资本家的批判声浪,“内卷”也逐渐被塑造成企业资本对底层员工的压榨。“卷”似乎不是自愿的选择,而是被过度滥用的企业文化制度带来的被动竞争,是用“狼性”拼搏精神对员工的剥削绑架。

然而,“企业资本”是这场“内卷”讨论中唯一的反派角色吗?有网民说,“老板不走我不敢走”,“日报、周报、月报多写几页纸显得做事积极”......我们也许忽略了,“卷”不只来自上层,个体的自我规训比任何明文规定都更具约束力。职场上的“自愿加班”,在拼搏中不敢先停下来的脚步,都像是中世纪的赎罪券只求一份心安。

困在「大厂」危城里的中国青年: 进去的人上不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内地社会“内卷”的议题近年来备受舆论关注。图为北京夜晚灯火通明的写字楼。(视觉中国)

青年养老院里的年轻人:“反内卷”不是“真躺平”

2024年11月,我们就在浙江“浪潮青年养老院”见到了一班从虚幻心安中清醒过来的年轻人。他们有些是来自北上广深的大厂打工人,也有的是学者博士,还有人创业失败、准备转行。虽然已住进“青年养老院”,但餐桌上他们讨论的话题仍是创业、工作,是还有什么更好的项目;有人选择留下来成为“青年养老院”的合伙人;更多人则坦言,旅行并非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合适自己的创业机会。

住客风男说,“我们不是要养老,根本不可能真正‘不工作’,只是想要在工作时也能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否定竞争,他们反对的是让人停滞、让人空转的那种无意义消耗;他们所逃离的,不是挑战本身,而是那种“做很多但什么都没留下”的疲惫感。

+1
根据智联招聘2025年1月发布的《2024职场人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有7成受访者有“工作脑”,其中00后最为严重。显示出年轻人并未因工作挑战压力而放弃努力选择躺平。

国家制度到大厂悔改 “反内卷”是重塑努力的价值

在我们离开浙江的一个月后,“反内卷”从年轻人的口号,成为了政策与企业的正式表述。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整治内卷式竞争;并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一目标。不久后,2025年初始,大疆、美的、海尔,接连宣布实施“反内卷”措施,开始严格限制加班、禁止无效加班、落实双休日等。就连极端求“快”的外卖美团,也开始试行“跑单12小时强制下线”与取消“超时扣款”机制,这些举措似乎象征著中国企业正在集体告别那个以疲惫为荣的年代。

很明确国家提出“反内卷”并不等于“反竞争”。这些政策的真正本质,是国家层面对于劳动者权益的再保障,希望纠偏将“无效竞争”“过度消耗”从制度与文化中剥离,回归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观中。而这些率先改革的大厂们,过去也正是被批评为“压榨劳动力”的代表,他们曾塑造了“内卷之最”。如今它们纷纷转向,某程度上不只是对政策的顺从,更像是国家政策与企业之间的一次“同频共振”,政策寻求保障人,企业需要留住人,两者最终在“重建人本身的价值”上找到了交集。

躺不平卷不起:中国年轻人“四不”成潮流 困境“香港化”?

反内卷|大疆开始强制员工晚9点前下班 HR到工位上赶人

不过,转向的标语容易喊出来,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变革却不容易跟上。“强制下班”“加班文化开始退潮”等热搜下,有人质疑,“是不是换成线上加班?”“强制下班后,会不会改为线上回讯息?”还有人表示,改革要看落地效果,企业不要只是“一时冲动”。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智联招聘2025年1月发布的《2024职场人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人未休完年假,主要原因为“工作太忙”(31.5%)和“公司不支持”(25.3%)。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小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反内卷不应只是管理制度的修补,而是从效率驱动走向人性价值驱动的范式转变。”如果改革只是把时间表换成App讯息列表,把打卡改成远端监控,那只不过是另一种的形式主义。真正的变革是从底层信念与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开始松动,是重塑社会对于“努力的价值”本身的认知。

根据智联招聘2025年1月发布的《2024职场人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人未休完年假,主要原因为“工作太忙”(31.5%)和“公司不支持”(25.3%)。

内卷的切割:竞争没错,方向与结果才重要

回顾“内卷”一词的流行,它最初只是年轻人对生活压力的诙谐自嘲,渐渐成为对过劳与无效竞争的控诉。真正的问题,从来不在于竞争本身,而在于竞争的方向与结果:当加班沦为表演、当PPT的厚度取代实质内容、当“狼性文化”被误用为自我压榨的合理化,这些才是违背了竞争本意的恶性内卷。

从企业竞争来看,就如小米用技术创新“卷”出低价高质的手机与家电,挤压市场却同时提升整体效率与产品力,这种“卷”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对消费者与产业皆有正面影响。这是良性的竞争,不是你做得比别人苦,而是你能否创造出值得保留的价值。但在奶茶行业,当品牌为了抢占价格优势而压缩原料成本、牺牲品质与服务,导致消费信任崩塌、产品同质化加剧,这种“卷”最终只留下价格战与品质内耗。这不是创新,是消耗,是竞争本能走向的扭曲。

内地奶茶店倒闭潮 自杀式削价竞争、互相抄袭成致命原因?

内地奶茶店倒闭潮 自杀式削价竞争、互相抄袭成致命原因?

喜茶暂停加盟申请 指行业内卷价格战无意义 「数字游戏」走到尽头

“反内卷”并非恐惧竞争,而是应该有能力去辨别,“什么是推动社会前行的良性内卷,什么是让个体困于循环的恶性内卷”,从而去建立一个新的竞争伦理。当美的集团的下班灯准时亮起、当青年养老院的住客在山野间讨论创业可能,这些看似微小的片段,其实正在重构一种新的信念:我们可以保持进取,但不必成为竞争的俘虏。

2025年是元年但不是内卷的终点,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让年轻人重新学会,如何在不确定中辨认“值得做的事”。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效率是把事情做对,效益则是做对的事情。”我们真正需要反的,不是竞争,而是那些耗尽身心却无法带来意义的“假努力”。这场反内卷的实验,若长久持续下去,或许未来我们不再只问“怎么做得更多”,而开始学会问:“这件事,值得去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