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水果大战・二|张弘远:北京正拿胡萝卜当大棒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在两岸经贸交流中,水果一直扮演重要角色。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赴陆访问后,中国大陆便将菠萝(又称菠萝)、释迦(又称番荔枝)等15项台湾水果关税清零,2010年又进一步将34项农产品列入ECFA早期收获清单中免征关税,扩大台湾水果输陆规模。

但随着近年两岸互动紧张,水果贸易也愈发阴晴不定:2021年3月,中国大陆暂停输入台湾菠萝,同年9月轮到释迦和莲雾;2022年6月,中国大陆暂停输入台湾石斑鱼后,也禁止了台湾文旦柚;2023年6月释迦恢复输入,但8月陆方又转而禁止台湾芒果;2024年9月台湾文旦柚解禁,但同月25日起,中国大陆停止执行对原产于台湾的鲜水果、蔬菜、水产品等34项农产品的免征进口关税政策。

而陆方政策的变动,其实关乎惠台背后的奖惩逻辑,但台湾历年大选结果,也无疑是对陆方的政策思维提出挑战。3月27日,“民主、外交与数位治理研究室”在台湾大学举办“两岸水果贸易政治小型学术研讨会”,邀请到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郭铭杰,两人分别从释迦与芒果案例出发,探讨两岸水果贸易背后的政经博弈。《香港01》推出系列报道四篇,与读者共同回顾这场历时多年的“水果大战”,本篇为第二篇,聚焦台湾释迦农民何以没有改变投票行为。

3月27日,“民主、外交与数位治理研究室”在台湾大学举办“两岸水果贸易政治小型学术研讨会”,邀请到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郭铭杰,两人分别从释迦与芒果案例出发,探讨两岸水果贸易背后的政经博弈,图中讲者为张弘远。(刘燕婷摄)

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

张弘远提出自己研究的四个结论。

第一,政治补贴会不会导致出口财(菠萝释迦)的种植诱因增强?会,而且非常明显。

张弘远表示,数据已经显示,从2004年到2020年,台湾菠萝释迦的栽种面积成长1倍,从1,400公顷扩张到2,800公顷;果农也表示,大陆没有菠萝释迦种植技术前,出口一台斤只要有60元新台币的收购价,自己就可以维持损益平衡,但现实的数字其实远远超过这个标准,例如在2004、2005年时,一台斤的菠萝释迦产地批发价就已高达300元新台币,农民当然能赚钱,因此也就积极种植。

第二:出口财(菠萝释迦)生产扩大会不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会。

张弘远指出,毕竟土地就这么多,而原本种植大目释迦的部分农民,因为想输出释迦到大陆赚取更多利益,所以改种菠萝释迦。而外销涉及的资金水位又比内销深,例如背后资本就开始抢土地,导致农民的土地使用成本增加,且为达到规模经济,小农也开始去租用他人土地来耕种,“过去20年台湾农村老年化,土地闲置的情况非常普遍,租用他人的土地就变成一种常态,而一旦有人跟你抢土地租用,租金就会上升”;另外前面讲的剪枝授粉移工,也因为市场需求上升,导致日薪从新台币1,500元成长到2,000元。

张弘远指出,这些发展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农民来说,这就是真实的成本。整体来说,菠萝释迦输出大陆确实导致台湾释迦种植的土地、肥料、人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第三:中国大陆的补贴是否改变台湾的菠萝释迦、大目释迦的种植市场均衡?会。

张弘远表示,如前所述,除了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外,在批发的过程中,都是资本方所支持的菠萝释迦具有优先输出、优先使用冷冻库的权利,许多原本种植大目释迦的农民就因此受到影响;此外2021年大陆禁运后,大量菠萝释迦被倒货回台湾,原本的出口财只好在本土销售,结果也连带破坏了大目释迦的销售价格,因此2022年、2023年疫情期间,台湾的释迦市场可谓天下大乱。当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包括通过越南转销,但利润只剩一台斤30元新台币,而且其他国家的海关没有检疫的便利。

第四:中国大陆的补贴采购政策,会否导致在地生产者因为经贸利得增减而改变原有政治态度?从选举结果来看不会。

张弘远指出,这个结果不只有数据支持,农民访谈也可做为补充。例如一位受访的廖姓农民就表示,介壳虫问题大多发生在大目释迦上,表皮光滑的菠萝释迦比较不易,一般用吹风机吹一吹就不会有虫害,“因此他认为这就是政治问题,以及大陆也想保护自己的释迦产业”,尤其菠萝等水果也先后被禁,他更认为这是政治考量而非技术问题。

另一位接受访谈的陈姓农民,在被问及释迦遭禁、未来是否改变投票行为支持国民党时,则表示务农本来就要看天吃饭,“大陆禁运也不会比台风扫过更厉害,有时候一个台风过去,大家的心血都没了,我们农民早就适应了。”

张弘远表示,可以发现,台东农民在定期面对台风侵袭的背景下,其养殖与种植行为已经具有理性操作与避险意识。他们虽然判断大陆的作为是政治讯号,却也认为这种变化是本来就有的风险,因此最终也没有改变政治态度,而是开始转种酪梨(又称牛油果)与百香果。

2019年韩国瑜参访释迦园,了解台东释迦产业。(韩国瑜竞选办公室提供)

台湾农民怎么想

张弘远解释,在释迦既有出口财(菠萝释迦)、出口部门,也有进口财、进口部门的情况下,就会出现“H-O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的现象:出口变化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波动,从而改变投资者的报酬。

张弘远指出,如果今天北京是补贴全方位的农民,或许能够施加较大的政治影响,但今天北京补贴的是出口财(菠萝释迦),而出口财赚得越多,土地、肥料、人力、技术成本就连带上升,最后就会影响进口部门,也就是种植大目释迦的农民。“如果单纯比人头,是有钱的中间人与外籍移工的票多,还是台东在地种植大目释迦的农民票多?当然是后者。”因此投票结果反映的,就是农民的不满,尤其是大目释迦农民。

张弘远再次强调,现在的台湾农民群体当然还有传统派,看天吃饭、满怀社群与宗族意识,但多数年轻农民、尤其会用电商的新时代农民,就具有相对强烈的理性生产者特色,“认为大陆订单来我就赚、拿走我就规避风险,也就是说他们把这个政策视作‘机会财’。”而新一代农民基于风险意识,也成立很多产销合作与学习小组,并通过电商平台引导,形成了集体供货行为,这也会加强“政经分离”的成形。

张弘远总结,两部门的竞争会抵销中国大陆对台贸易的红利补贴。如果石斑鱼也有两种,A型用以外销、B型台湾人最爱吃,那么只要北京补贴A型,B型的养殖业者就会因补贴而受害,因为补贴造成了生产成本上升、资源排挤,而处理内销的往往是资本比较小的集团,处理外销的则是口袋较深的大资本集团,但后者反应的选举人数并不会比较多,因为他们往往利用国际资本、国际移工来协助处理,结果没分到红利、资源还被排挤的本地农民,就会因此产生情绪反弹。简言之,补贴的越多,在地生产者受害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中国大陆补贴无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弘远也提到,北京反复对台祭出农产输入禁令,最后其实也会强化台湾农民的一个认知:来自大陆的补贴是有风险的,所以有的话大家拼命赚,没有的话也无所谓,因为本来就不预期这是常态收入。

张弘远最后提出三个延伸思考:第一,整合主义在两岸之所以很难出现,一般都强调文化面,但其实政治经济、乃至纯结构面的因素,也在发挥作用;第二,除了农民,台湾的制造厂商是否也在政经分离?例如台积电跟纬创;第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似乎同时展现在台湾农民身上,例如农民视大陆补贴为“机会财”,这是工具理性,但与此同时这也跟台湾强调的“自由民主”话语相结合,所以可以看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台湾农民的作用方向似乎是一样的,因此面对损失的承担价值也同样强烈,例如释迦被禁后的农民相关表态“这次不赚等到开放我们再赚就好”、“反正不赚也是为台湾民主加油啦”,这些论述都同时出现。

台湾果农将包好套的释迦准备运出。(Facebook@太麻里亚莛释迦)

台湾的现实两难

接着张弘远回答听众的现场提问。

提问一:发现政策收效不佳后,中国大陆有没有可能改变策略,也就是增加补贴政策的一贯性,让台湾农民不再视补贴为“机会财”,而是开始把大陆市场视为“值得主动追求的对象”,不再像过去被动回应政策波动或采取观望?

张弘远表示,北京应该也感受到了台湾农民的“政经分离”现象,因此也想要扩大作为,但2024年后台湾兴起所谓“反认知战”,加上美国立场有所变化,现在相关交流大部分都被切断,北京也因此无处施力。

不过张弘远同时指出,商人无祖国,商人都要对股东负责,“例如台积电如果对股东有利,就可以是‘护国神山’,但如果对股东不利,就会变日积电、美积电”,台湾的制造业厂商当然也是如此,2024年台湾到大陆投资金额是36亿新台币,2025年光是前两个月的金额就已经达到21亿,“虽然4月2日特朗普(Donald Trump)就要公布关税措施,但正是这种时候更要冒险抢进,商人就是风险越高、报酬越高,在这种背景下赴陆投资,除了可以抢下外资撤出的空间,还有机会吸引党中央注意,给争取更多红利与优惠。”

张弘远强调,如果台商有100亿美元在口袋,三分之一留台湾、三分之一布局美国,剩下的三分之一当然是押中国大陆,因此即便两岸关系紧张,台商还是继续投资,不放过任何机会。“所以台湾人会不会主动追求大陆市场,当然是有可能的,但这是不是表示对于中共与统一的支持,我想台商现在都避谈这种政治敏感性问题”,商业操作还是工具理性,也就更趋向政经分离,就像前陆委会主委陈明通的一句话,“台湾人闷声赚大钱”。

提问二:中国大陆现在是否正把奖励政策当作武器,希望改变台湾的政治格局?

张弘远表示,其实把善意政策当作武器,未必能达成想要的效果。例如大陆之前宣布中止对台自由行与团客时,其实至少也要保留福建自由行,让外界知道情况再怎么严厉,还是有一些政策不会改变,就像商鞅的徙木立信,维持政策的可信度,让人相信政策真的有效。“如果对象听话的时候拿胡萝卜、不听话的时候拿棒子,对象就会知道,看到你拿棒子要怕、拿胡萝卜要微笑,但中国大陆似乎拿胡萝卜当大棒子,把奖励政策当作武器,导致台湾农民看到胡萝卜就先跑,这就是把奖励政策武器化的结果。”

金门高粱在两岸都有高人气,是陆客必买的台湾伴手礼。(网络图片)

提问三:台湾各县市政府有无提供替代出口管道,来协助台湾农民维持“政经分离”的韧性?

张弘远回答,台湾各县市政府当然有补贴,但不会补贴所有损失,基本上就是比照灾情给予基础补贴,目的还是不想激起民怨。

提问四:如果中间人垄断的现象增强,会不会逐渐改变台湾农民“政经分离”的情况?

张弘远表示,中间人当然是两边拿钱、中饱私利,但当中间人效果不再出现,北京的做法就是直接从源头把台湾的人跟技术挖走,例如2021年发表的《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也就是只要台湾农民有技术,大陆政府就能找土地与资本、协助台湾农民过去发展。而在台湾务农,其实不是大家都乐意的工作,因此在这个情况下,台湾农民会被政策吸引的倾向是高的。

张弘远指出,因此摆在台湾农民面前的就两个政策,一是大陆对台补贴农产品,让中间人赚取利益,但中间人同时也发挥“节流”作用;二是例如“农林22条”,把台湾的人才与技术逐渐吸走。这就是现实,从台湾农业的角度来看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中间人模式”至少还管得住、还能敲打,但如果不用这个模式,农民一走,就是真的走了。“现在也可以看到,释迦在广东与海南岛大量种植,‘替代财’已经出现了,之前禁止台湾输入菠萝释迦时,淘宝与拼多多上的菠萝释迦价格也没有迅速上扬,因为他们自己就从云南广西调货过去,大陆的产能已经开出来。”

张弘远表示,所以这就是两难,回归政治现实,明知中间人模式有问题,却也没有其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