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军演|“雷霆”震台:赖清德催生的军事风暴来了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解放军自4月1日以来在台湾周边持续进行大规模军演,不仅展示联合作战实力,更在宣传与心理战上步步进逼。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4月2日正式公布的军演代号“海峡雷霆-2025A”,这是自去年“联合利剑”系列演习之后,首度使用不同代号。从“利剑”到“雷霆”,这不仅是名词上的变换,更折射出北京对台军事策略的深层转变与升级。

曾几何时,“利剑”还带有一丝战略威慑与点到为止的象征意味,宛如悬于头顶的一把利刃,意在警告、震慑。但“雷霆”则显得更为主动、猛烈,充满爆发力,明示著行动的即时性与针对性。北京已不再试图仅用威慑手段制约台独,而是采取更贴近实战化的部署与准备,演练科目直指查证识别、拦截扣押与联合封控,摆明了“谁挑战红线就直接动手”的准交战姿态。

这场名为“海峡雷霆-2025A”的演习,不仅涵盖台海中部、南部,更首次大张旗鼓展示国产航母山东号编队在台湾东方海空域操演,联合制空、对海与对陆攻击一应俱全,仿佛为一场“真打”提前演练。台湾军方虽然强调全程严密监控,但解放军机舰多向抵近、火箭军实弹射击画面在央视高调播送,配合网络动画、双语海报与《解放军报》言词激烈的舆论战,显示解放军已不只是备战,更是在明目张胆地演示对台作战模式的熟练与优化。

与此同时,演习是否公布代号本身,也成为军政战的一环。对照去年5月及10月的对台军演均冠以“联合利剑”之名,但此次演训,4月1日仍无代号,直至2日才正式公布“海峡雷霆-2025A”。台湾军事专家亓乐义指出,这种模糊策略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战,要让外界摸不清解放军军演的节奏与规律,让台湾始终处于戒备状态、疲于奔命。而中国大陆学者更进一步强调,此类军演已然“常态化”,名目可以变,兵力可以弹性调整,但唯一不变的是:只要赖清德继续挑衅,军演就会一次比一次更贴近实战、更高强度、更全方位。

值得玩味的是,北京此次对台军事操作已不仅止于传统军种联演,还将海警纳入行动。福建海警在东引、乌坵等台湾外岛附近开展综合执法巡查,明示其“内海”立场,更以国内执法之名行军事封控之实。如此军警联动之举,已突破以往的红线,将“模糊战争”推向制度化与实体化的准冲突态势。

回头观察台湾的回应,除台防部例行性公布解放军动态,整体反应显得谨慎压抑,对比北京咄咄逼人的军事宣传,民进党政府的语言却日益空洞苍白。尤其在赖清德上任将届满一年的此刻,解放军的演习频率、强度与范围,皆呈几何级数上升。而台湾的应对不仅无法有效反制,还因赖清德政府执意推进所谓“17项国安策略”,公开将中国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更令两岸对峙态势走向难以回头的危险境界。

+4

更讽刺的是,北京对台军演不仅动作强势,话语系统亦从不手软。《解放军报》2日即点名赖清德是“麻烦制造者”、“战争制造者”,扬言要用“他听得懂、感到怕、觉得疼”的方式予以惩戒。这种近乎黑帮语言的表述,却正是内地舆论空间中对赖清德最常见的定性。而4月1日同步发布的东部战区动画短片《壳》,将赖清德比喻为“绿蛆”,象征“借壳欺世”的台独行径,寓意简单粗暴,却也十分符合内地网民与主旋律媒体的情感诉求。

从“联合利剑”到“海峡雷霆”,解放军演的节奏正在变化,对台作战的工具箱不断扩容、武器日益精准,包装也愈来愈具渗透性。这不是简单的武力炫耀,而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准战争行动”,既是内宣强心针,也是外宣震慑弹,更是测试对手反应、优化作战模式的真实演练。

而赖清德政府面对解放军从天而降的“雷霆”,却依然选择在“台独”路上变本加厉,一边高喊民主自由,一边挑动兵戎相见的边界线。如此躁进策略,不仅令台湾深陷风险,更形同帮北京军演“擡轿”,让台海成为北京演习常态化与战力磨练的“最佳靶场”。

如果赖清德政府仍不愿正视两岸军事态势的变化,并持续以意识形态对抗作为施政准则,那么从去年的“联合利剑”到今刻“海峡雷霆-2025A”,到可见的“海峡雷霆-2025B”,再到未来可能的“斩独-2026”或“收台-2027”发想,凡此总总,便不再只是代号抽换,而是变成历史现场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