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林毅夫・二】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双循环

撰文: 王雨辰
出版:更新:

2020年以来,疫情肆虐,全球经济低迷,大国博弈暗流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能否维持复苏势头,宏观政策应该如何发力,中美关系是否存在“脱钩”风险?
就此问题,《香港01》专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受邀参加习近平主持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9位智囊之一的林毅夫。林毅夫认为:过去说中国是外向型经济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但这也并不是说出口不重要。

香港01:日前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对这个客观现象,理论界进行了很多讨论,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并提出真知灼见。”
您如何理解这个“双循环”?

林毅夫:我觉得这也是对当前情况的一种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政策方向。

首先来讲,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认为中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那种模式之下,出口对中国就非常重要,如果出口受挫,经济就发展不了,这是一般的看法。

出口确实很重要,但是,如果仔细看出口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比如2019年出口占中国GDP比重只有17.4%,这意味着什么?也即82.6%的GDP是国内投资和消费,就是在国内循环。

其实像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经济循环必然是以国内为主,尤其到了高收入阶段,不可贸易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出口占比会更少。譬如日本出口占比大约10%,美国在11%至12%。所以对大国来说,经济增长向来都是以内循环为主的。

但是,这也不代表出口就不重要,经济发展好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优势互补。

近期习近平密集召开座谈会,为制定十四五计划听取意见。(新华社)

习近平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觉得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人们过去的偏颇认识是中国采取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尤其美国在中国贸易争端中,总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政府采取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所以美国才有那么大的贸易逆差,进而把责任都推给中国。事实不是这样的,每个国家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香港01:所以在今年也是几次对“内循环为主”进行了一个强化。

林毅夫:对,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贸易萎缩加上中美摩擦,出口受到影响,内循环就更为重要,但是,作为大国的发展,一向都是内循环为主,这次再强调一下就是破解大家认为中国是出口导向的误解,但同时也不代表贸易不重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个资源里面包括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也包括技术、人才的资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