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阅读日热身|知人论世 趣味历史启发生活处世之道

撰文: 可夫
出版:更新:

编按:距“世界阅读日”不足一星期,不少机构借此推广它们心目中的“广泛阅读”,在无助无望的年代,鼓励大家深入阅读世界,寻找精神乐土。容我们卖个关子:世界阅读日当天,将会与大家分享日子起源的几个说法。为了迎接这个日子,我们回顾艺文频道曾介绍过的书籍,古今中外,几近无所不包,可说是个小图书馆了。

距世界阅读日不到十天,我们广泛辑录艺文频道引介过的书籍,列出书单与书籍精选内容,供读者一文睇晒几本书。所谓鉴古知今,不论何人都爱看人物故事,尤其历史人物的经历,成为我们生活借鉴,知人论世的宝贵资源,我们这次便以“鉴古知今”为主题,介绍五本论人知世的书籍。

书单|1|杨自强《古人教你混职场》(麦田出版)

如何不打脸指出上司错误而不让自己陷险境?

电影《九品芝麻官》剧照。(资料图片)

杨自强:你打了上司的脸,别人不会说你是勇敢、耿直,而是说,这部门怎么会有这么白目的人?或者说,这白目是存心要出上司的糗。那你要是一声不吭呢,见死不救不厚道就不说了,上司有朝一日出了洋相,心下还是要怪你。其实挽救上司的形象,也是一种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你看人家郭嘉,曹操犯了错误,他不但有根有据地给挽回了,还趁机给上司脸上贴了金,这就是高明。像行军主簿这样光会说“丞相岂可议罪?”他以为是拍马屁,其实还是在打曹操的脸。所以,说还是不说,怎么个说,要围绕著一个中心:不打脸。

【相关阅读:下属如何不打脸 “优雅”地指出主管错误?

书单|2|赵冬梅《大宋之变》(麦田出版)

司马光执政的难言之苦

赵冬梅:肤浅的学者常常会截取古人的片段言语,完全不体贴当时人当时事当时情境,只作字面理解,给古人或者贴上“落后”的标签,或者戴上“进步”的高帽,然后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发现了真理。他们喜欢给司马光贴的标签,一个是“保守”,用其贬义;一个是“专制”。

司马光主张皇权的至高无上,主张皇帝把握国家事务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这一点,不必否认。司马光是一个帝制时代的纯粹的儒家学者,他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在司马光的时代,这是保持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但是,仅此而已吗?当我们把上面这两段话回放到当时语境中,能够看到什么?那是执政半年以来的无奈、隐忍与焦虑—权力仍然掌握在旧人手中,太皇太后缺乏经验,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局面;而司马光与吕公著这两位诚实迂腐的君子,被牢牢地困在体制之内,只能眼睁睁地看著时间流逝。在体制的规定之内,能够有所突破的,就只能是太皇太后(作为皇权代理人)的“独断”了!可是以太皇太后的政治经验,又如何能料理如此棘手的问题?难!难!难!

【相关阅读:司马光被轰鼓吹君主专制? 背后有这难言之隐

书单|3|(日)内藤湖南《清史九论》(中和出版)

日本汉学大师与你论尽清朝皇帝

内藤湖南:雍正帝虽然是个政治侦探家,但较之日本的政治侦探家却很有肚量。他对政治侦探的结果从不保密,而是统统公之于众,这也正是雍正帝的过人之处。汉人写文章大骂清朝时,他不仅不会秘而不宣,反而亲自执笔,一一反驳:你或许执此一词,可道理是如此云云。《大义觉迷录》就是一本有名的辩驳书。这本书是雍正帝针对吕留良言论所作的批驳,也陈列在展室当中。皇帝写臣子之事,可谓稀奇。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帝的开明之处。总之,他是一位既险恶又开明的皇帝。

【相关阅读:日本史学大家内藤湖南 与你论康、雍、干三帝

书单|4|劳伦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战略大历史》(商业周刊)

“现代政治哲学之父”马基维利对统治者的建议

Lawrence Freedman:他的著作最引人注意的特点在于书中鲜有提到如何抵御外敌,主要是强调国内臣民的忠诚和奉献。具体说来,他更愿倚重本地民兵,而不是只为钱打仗的佣兵。他不敢指望爱国主义,而更相信铁的纪律,包括采取切实措施,严防逃兵带走任何财物。“劝说或阻止几个人做一些事情非常简单,因为如果用嘴说不管用,你可以动用权威或武力。”而要取信于大众则困难得多:他们必须聚在一起同时被说服。所以,“优秀的统帅应该是演说家”。对军队训话可以“驱除恐惧、提振士气、增进顽强、揭露欺诈、承诺奖励、示险避险、灌注希望、赏优责劣,以及实现旨在扑灭或点燃人类激情的所有目的”。这类鼓舞斗志的演说能够激起全军将士对敌人的义愤和藐视,同时令他们对自己的懒惰和怯懦感到羞耻。

【相关阅读:马基维利:君主苛酷无情是好 但切忌丧尽天良

书单|5|安德鲁・劳勒(Andrew Lawler)《鸡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鸡如何壮阔世界,和人类共创文明》(左岸文化)

人类文明是一部“鸡,全部都是鸡”的历史

Andrew Lawler:达尔文以鸡来巩固其演化论,巴斯德用鸡制造出第一支现代疫苗。而即便已经被研究了两千五百年以上,鸡蛋至今仍是科学的首要模式生物,也是我们每年用来制造流感疫苗的“容器”。家鸡也是所有已驯化的动物中,最先完成基因体定序的物种。鸡骨能缓解我们的关节炎,鸡冠可抚平脸上的皱纹,也许不久之后,就能利用基因转殖的鸡来合成多种人类用药。养鸡可提供乡村地区妇孺不可或缺的卡路里及维生素,使其免于营养不良的命运,同时还能增加收入,帮助困苦的家庭摆脱贫穷。

这种动物还像是长了羽毛的瑞士刀,是种用途广泛的牲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任由我们取求。这样的可塑性,使其成为所有驯化动物中最有用处的一种,也因此有利于我们经由牠们来追寻自身的历史。当代考古学家用简易的网筛收集鸡骨头,便能看出人类在何时何地过著怎样的生活;复杂的演算法及电脑的强大运算能力,则使生物学家有机会从基因的层次追踪鸡的过去,而这也跟我们的过去密切相关。神经科学家研究长期受虐鸡只的脑部,发现让人不安的迹象──鸡的智力很高,这也激发我们进一步理解自己行为的兴趣。

【相关阅读:人类文明是一部“鸡,全部都是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