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出齐 港人学太极盼更精准翻译武功招式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侠,十四部烩炙人口作品多年来先后有不同语言翻译本,为不同国家读者认识。当中“射雕三部曲”自2018年宣布以12年时间翻译全套为英文版后,首部曲的《射雕英雄传》终于今年3月25日出版最后一册英译本,至此《射雕英雄传》这部将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正式宣告全部翻译为英文。

“射雕三部曲”指金庸三部在角色和情节有一定连贯性的长篇小说统称,依故事时间顺序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当中第一部出版的《射雕英雄传》于1957年开始连载,至今已逾半个世纪有多,这三部作品亦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而广受华语观众和海外人士所认识。

这次于英国出版的英译本《射雕英雄传》,获英国《卫报》将其比作中国的《魔戒三部曲》和《权力的游戏》。这次译本由拥有瑞典与英国血统的译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和香港人张菁所翻译,Anna负责卷一、三、张菁负责卷二、四。《射雕英雄传》从版权输出到整套书翻译完成并出版历时近十年,英译本和中文版一样分为四卷出版,之前三部分别为《A Hero Born》(2018)、《A Bone Undone》(2019)和《A Snake Lies Waiting》(2020),而最后一卷《A Heart Divided》则于今年三月出版。

英国出版的《射雕英雄传》四册英译本。(新浪网)

在英国长大的Anna在牛津大学修读历史与中文,在台湾学习中文时认识金庸作品。后来从事翻译工作,发现未有完整一套“射雕三部曲”英译版本,故决定把金庸引入英国,并获MacLehose Press买下版权。她在第一册《A Hero Born》的导言中曾表示:“许多人都认为,金庸的世界对英语读者而言太过异国、太中国,不可能翻译。”但她认为不把金庸的作品翻译出来,才是最大的损失。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香港长大的张菁表示,在英国生活的六年时间观赏了过百套舞台剧,当中有来自日本、印度甚至西班牙等不同语言剧目翻译成英文的演出,却竟然没有一套来自中国的故事,于是让她萌生出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语,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想法,后来遇到Anna的翻译邀请,便欣然接受这次工作。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译者之一郝玉青(Anna Holmwood)。(新浪网)

用食材比喻翻译神随

张菁用料理来比喻《射雕英雄传》的翻译,“就像是一份中式炒面,现在要用西餐的材料来尽量还原它的味道。”有些“食材”世界通用,比如爱情、打斗,但有些内容却完全不同,如何让英文读者尝到同样的武侠“滋味”,是张菁思考最多的。

而武侠小说若果打斗场面不够精彩流畅,自然会失去许多韵味和阅读体验。虽然很多西方人对武侠小说十分陌生,但多小看过一些武侠电影,因此张菁选择将影视文化作为翻译的切入点,“比如李小龙的电影、李安的《卧虎藏龙》等等。我们也希望利用英文本身的节奏,将文字风格往影视感觉上去表达。”她认为金庸先生在写作时用到充满镜头感的描述方式,因此在翻译时,她们也会利用英文中的快词与慢词营造出打斗时的快慢节奏。例如发射暗器时的描写,慢一些的可以译为“sail through the air”,飘一点的是“drift through the air”等。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译者之一张菁。(新浪网)

没有武学根底的张菁为了能更精准翻译出金庸笔下的打斗场面,还特意去学习了太极,至今已经练了好几年。张菁说学习太极之后,她对武侠招式的描述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比如‘大海捞针’有‘捞’这个字的招式,大多是攻向下盘,而‘推窗望月’则是向上打。”对太极的基础知识让她对小说中的打斗场面有更具体的认识和想像。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我们华人大多对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十分熟悉,但对西方读者来说,文化差异可能让他们读起来全然不知是怎么回事,很多情节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例如杨康在比武招亲中赢了穆念慈,当众搂住她并脱下她的绣花鞋,穆念慈因此对杨康芳心暗许想要与他成亲。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等传统概念,西方读者却难以理解,为方便读者理解,英译本在导言中交代了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与纠葛,对历史事件和中华文化特有的概念也做了文字注释。

Anna和张菁现在已开始翻译《神雕侠侣》,预期亦是一年译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