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杂谈.形意拳|崩拳要点并非直来直往 重心运用才是力量所在

撰文: 来稿文章
出版:更新:

但凡对中国武术有兴趣的朋友,必定会听过“半步崩拳打天下”的说法。几乎任何关于形意拳的文艺创作,都是由崩拳一式展开。事实上,崩拳确实是最能反映形意拳劲的基础招式之一。然而,它的威力究竟在哪?修炼的要旨又是甚么?
文章作者:貍奴
【武备志】编辑团队校对

延伸阅读

【国术杂谈】形意拳:何谓起钻落翻? 由劈拳说起

【国术杂谈.丹田】内家拳法永恒课题 其实做好细节便能气沉丹田

练劲与练招

受动漫小说影响,每逢谈论崩拳,大部份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刚猛而且直来直往,即所谓的“硬打硬进无遮拦”。即便是套诸现实,也一定要像套路般打得够直,并且击人中节,才能称得上是崩拳。

然而笔者则想先问一条问题:在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之中,有哪一式是可以直接过渡到出拳发力的动作?又或者,如果我只是想学习搏击运动的方式,是否有必将五行十二形学全?在武术发展蓬勃的当下,个中的答案相信是显而易见。事实上,形意拳的部份招式,例如龙形、蛇形、鸡形等,若然没有经过进一步拆解,根本没可能应用到任何的实际情况。

由此推论,五行十二形的本质并非出拳发力,而是培养习者不同的身体能力,好让他们之后再透过相应的训练,完成搏击练习的转化。这个过程,笔者认为就是传统武术中常言的“养劲”。

【形意拳中的五行十二形图示】

+7

既然崩拳同为五行十二形的一员,那么它所承担的功能,也应该是“养劲”而非发力。虽然在结构上,它十分接近出拳发力的动作,但习者不应该被其外形所左右,误解“直来直往”就是崩拳最核心的准则。它其实只是训练身体能力的其中一种方式,到实际应用起来从不应限于直线或者前进。

那么,崩拳的修炼关键究竟是甚么?我认为就是身体重心的移动。

打人如走路

《逝去的武林》作者李仲轩先生多次提到,形意拳的功夫是出在两腿之上。笔者的个人解读是,一般出拳的做法,都是透过身体的转动,将力量送到手臂击出。而形意拳的思维,却是要连带整个人的重心一并撞向对方,拳头只是接触面(当然最后亦要松开放出力量)。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前者类似于砍树,力量最后是抛离身体,再砸入树干。而后者则像货车向前冲,是身架本身移动的力量。而崩拳就是各种拳式之中,最能清晰反映这种原理的技巧。

一如许多的传统武术,历来对于崩拳的演绎,各家各派都有不同说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通的,就是对比起其他的拳式,崩拳比较少出现左右换步的动作。基本上无论前手抑或后手出拳,后腿的三体式步依然维持不变。就算是以“狸猫倒上树”换身后,重心也继续落在原先的三体式上。由是者,崩拳向前进时,两脚不单要“迈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点也贯穿整套五行拳),而且还迫使习者以后脚作支撑,向前微微铲跳。其间,如果习者能够保持架式工整,身体就可以整合成一架有力的货车,让重心完整地往前撞。相反,假若架式散乱、身体又太紧张,力量就无法送向前。这就是崩拳真正考工夫的地方。

以下这条由加拿大杨海老师示范的崩拳片段,劲力工整、技法纯熟,可以视为崩拳动作的参考范本之一。今天封面图片的身影,便是取材自此片:

身架工整 出拳放箭

因此练习崩拳时,习者的关注点并非出手是否够直,甚至也不是步伐是否跳得够远。而是在铲跳的瞬间,维持著三体式桩架的各项要点,包括鸡腿步、松肩、头顶、塌腰、偏身、目视前方等等。当做好这些要求,习者就能感受到身体产生出一条中轴线。向前铲跳时,就不再是单纯移动躯干,而是将整条中轴线水平地往前撞,亦意味著习者成功调动起全身的重心。

这条由伍智恒师傅示范的崩拳片段,虽然内容为意拳的技理,与形意拳不尽一致。但亦颇扼要地讲出上文的主旨,值得大家参考:

当然,如果身体僵紧,不懂得将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整合,就算成功调动重心,也不能发挥出有效的打击力。因此崩拳修炼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在重心移动的过程间,加入不同的合力。

孙氏内家拳的第二代领军人物孙存周先生,据闻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形容练习崩拳,就如同在火车上跳起杀羽毛球般:不仅要步伐移动(火车),还要有上下起伏的力量(跳起),最后再加上身体的折叠及转动(杀球),将力量打出。

将这个比喻套用到实际的动作,习者铲跳时不只要向前迈进,同时要明确有一种向上升起的感觉。另外如同基本的出拳方式,腰部亦要随之转动,不能因为重心不稳,而放弃转腰。当做好这几个细节以后,习者就会发觉身体(尤其背肌)产生一种折叠的张力,出拳的力量便由这种张力所提供。传统所谓的“崩拳如放箭”,便是作此解。个中的核心,其实在于拉弓(背),而非放箭(手)。

形动意动 重心为先

从上可见,崩拳之所以会成为形意拳中,最受人注目的招式之一。原因在于它能够在刹那间,将习者的身心意整合成一体,借此发挥出撞击般的威力。而练习崩拳的真正目标,便是从中体验重心的变动,以及身体上下折叠的合力。出拳的线路及位置,倒在其次。

以下片段的讲解者,为前香港泰拳及拳击代表陈凯迪先生。他在搏击技以外,亦曾学习过咏春、吴式太极等传统武术。近年他将自己的心得整合,并教导予学生及同门,将传统内家拳的技理,正式带到擂台之上。而当中的三大要诀,便是重心、张力及杠杆的运用。虽然此片并非在介绍崩拳技法,但他的观点实可与上文互相对读:

事实上,笔者认为,崩拳套路最初被设计成在中路出手,目的亦是要令习者更有效地体会重心的移动。盖因如果手上向扬,或者以平拳击出。手臂的力量就会完全放出,但如果将其置于中间位置,它就可以形成一种被躯干推动的感觉。若然习者如实感受到,拳面被身体的中轴线,像榔头入楔般贯向前面的目标,那就算合格。

日后再过渡去搏击练习时,就毋需再执著于出手直线,或者维持三体式的结构。只需要保持重心的完整,以及懂得运用身体的合力便可。但这一切都要有扎实的崩拳基础,才能化成惯性发挥出来。

总结

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浅见,而当中亦没有进一步申明,将崩拳过渡到搏击练习的具体方法。毕竟笔者仍是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尚待诸君指证。因此本文亦是抛砖引玉,如果大家有其他看法,不妨在留言提出。

内家拳是抽象的学问,但要再作进步,就必需透过大量的实证才可以事成。时移势易,今人无必要再死守“半步崩拳打天下”这类的传说,反而应该尽力还原当中实在的原理。这亦是本文的目标之一,还望大家交流、互勉。

相关文章

【马保国】从太极武师败予业余拳手 再探传统武术对于搏击的迷思

【武编周记】中国武术要变得进步 外界也不能一味谩骂和讥笑

【国术杂谈.马保国】接化发与五鞭的病理分析 太极搏击观念初探

国术杂谈.内家拳|勉强放松只会更加紧张 松紧平衡才是生劲之道

国术杂谈.眼神|内家拳常言之心意气力 一切皆可由眼睛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