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吴式太极拳: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本名乌佳哈拉‧爱绅,满族人,出生于河北大兴县。由于“乌”与“吴”读音相近,故中华民国成立后,家人就改用“吴”为族姓。
吴鉴泉的父亲吴全佑,乃杨式太极祖师——杨露禅的入室弟子,其后他又从杨露禅二子杨班侯身上,学习到杨式小架太极拳。太极拳名家许禹生(1878—1945,北平体育研究社发起人)曾在其著作《太极拳势图解》中写道,杨露禅在皇宫授拳时,最得他真传者有三人,其中之一便为吴全佑,他尤擅太极拳的柔化技巧。
因此在父亲的教导底下,吴鉴泉自小便学习到上乘的太极拳艺。他曾在清庭禁卫军的护军营充当教官,尔后又在黎元洪(1864—1928,北洋政府代表人物之一,袁世凯亲信)掌政其间,担任过大总统府的亲卫队武术教练。
1916年,吴鉴泉开始在北京体育研究社开班授徒,与杨少侯、杨澄甫等宗师共同教授太极拳。与此同时,他将父传的拳架加以修改,去掉了重复以及跳跃的动作,使之更为合乎普及原则,亦突显出太极拳柔化的一面。而这种风格别树一帜的拳架,就从此被称为“吴式太极拳”。
1924年,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1898-1994),应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之邀,出任该校的太极拳教官,并兼任广州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而吴鉴泉本人则在1927年迁居到了上海,并在翌年去到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中法大学等政商重地,传授吴式太极拳。由于两父子的门下多为士绅名流,连杜月笙、黄金荣这等“上海大享”亦对吴鉴泉礼遇有加,所以吴氏太极拳很快就声名远播,它亦是最早扎根南方的内家拳流派之一。
1935年,吴鉴泉在上海成立了第一间“鉴泉太极拳社”,其后又在西藏路青年会的顶楼,建造一座名为“鉴泉厅”的全层武术馆,为各地的太极拳习者大开方便之门。两年后,吴鉴泉带著吴公仪南下香港,并在轩尼诗道开设了“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它亦应该是香港最早的太极拳专属拳社。
1942年,吴鉴泉辞世,享寿72岁。在他殁后,吴公仪继任上海鉴泉太极拳总社社长,并于抗战后于骆克道重建了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在往后的几十年间,吴式太极拳不仅成为了香港最多人研习的太极拳派之一,其足迹更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尤以东南亚地区最为鼎盛。盖因自50年代始,吴公仪就命儿子吴大齐及侄儿吴大新,前往新加玻、马来西亚等地,开设分社。而香港的拳社则因为求学人数太多、不敷应用,最终迁到去佐敦道的新址,并将骆克道的原址改为分社,至今不衰。
可以说,整个吴式太极拳的发展,都是由吴鉴泉宗师奠定基础,再由其后人发扬光大。而香港更是因为当日吴鉴泉宗师的一个决定,变成了世界上其中一个最多人研习太极拳的地方。郑天熊宗师,以及民间其他传习太极拳的武术班,便大多出自吴式太极拳门下。相信任何一位在香港研习太极拳的武者,都不会忘记吴鉴泉宗师的贡献。
(吴光宇先生,便为现时香港鉴泉太极拳总社的社长,其父为吴公仪先生之子吴大揆)
主要参考资料:
香港鉴泉太极拳总社网站,如果如果笔者有任何误读或曲解之处,还请各方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