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逝去的武林》
由《一代宗师》的宫二,到《师父》里的陈识,导演徐皓峰笔下的武林人士总带著一份独特的时代气息。他们练武,但又不止于练武;他们满身鲜血,但又无息无味。对这批江湖侠客来说,拳术是祖宗们传了几百年的东西,一定会继续练下去。不过离开了祠堂,却又是另一个花花世界。正如梁朝伟饰演的叶问所言,“在你眼中那是一个武林,在我而言则是整个世界”。与其说徐皓峰是在重塑武林,倒不如说他是在还原一个民国天下。
要构建一个如斯宏大的世界,当然不会是数年之间的事情。早在他执导第一部电影《倭寇的踨迹》之前,徐皓峰就已经跟传统武术界结了不解之缘。2009年,他亲身访问了形意门人李仲轩,并按照他的口述编写了一本书。这部书至今仍在不断再版,被奉为内地武术界的“圣经”。这本书,就是今天【武备志】的主题:《逝去的武林》。
神圣年代
《逝去的武林》全书共分三章,分别讲述了李仲轩的家庭背景、学武经历及晚年生活。在中国武术素讲“口传身授”的风气下,这种为自己师门作传的做法本来无甚特别。偏偏《逝去的武林》却能在芸芸武术口述史中杀出一条血路,当年未及出书、单是在《武魂》杂志连载时就已经轰动全国。无他,徐皓峰的文字功夫实在太到家了,书中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比武,都被他写得丝丝入扣、动人至极。在后来的正式版中,他甚至以章回小说的形式为每个章节题了一段辞。试问国内哪一本武术史专著,能企及这种文艺高度?
另一个《逝去的武林》不得不火的原因,就是李仲轩的师父们实在太有名气了。按照书内记述,李仲轩先后拜过了三位形意拳师父,即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要晓得,在许多后学心目中,这三位前辈俱是“无敌”的代名词。若然讲地位,连“宗师”也不足以形容他们。现在有位老人家,不仅自诩亲眼见过他们,还是他们的入室弟子。试问下这种来历,哪能让人沉得著气?一时之间,整个国术界都把目光投放到李仲轩身上,有人甚至封他为“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个见证者”,深深祈盼著他能够重现先人风采,而结果亦的确没有令人失望。
根据李仲轩形容,他的三位师父的武艺皆是超凡入圣,甚至比后学想像的还要厉害十倍。以尚云祥为例,世人皆知他擅使崩拳,却不知道他已经达到“神通”境界。熟睡之时,无论你在他身旁如何走动都不会有反应,但只要“一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尚师便挺身醒了”。至于唐维禄,则有日行千里的本事,到访邻镇就跟小巷散步一样。讲最可怕的要数薛颠,一个眼神就能吓退挑战者。演练拳法时,放一张木板櫈中间,第一拳在左边,第二拳便已经走到了右边,身法如同鬼魅。
更有趣的是,李仲轩并非单纯地描绘前人功夫。书内的每招每式,他都有用形意拳理解释,其中还用上了许多比喻手法:练熊形,就要学习熊在冬眠时的磨蹭;练劈拳,就要把人钉在地上……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拉近了民众与传统武术的距离,亦使宗师们的地位更加“高大上”。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国术真能如此神乎其神,以人的姿态打出了自然万物的气势。当时不少人在看毕此书后,都心生慨叹,抱怨自己生迟了数十年,错过了国术的神圣时代。
武林从此多事
随著《逝去的武林》影响力逐步扩大,许多文艺作品都以民国武林作蓝本,李仲轩以至尚云祥等人的身影,亦不断散见于各类新派武侠作品。在徐皓峰编导的《一代宗师》里,章子怡为了报父仇,一生不嫁娶、不传艺,与向尚云祥发誓终生不授徒的李仲轩如出一辙(李仲轩入门时年纪少,却辈份大。尚云祥不希望形意门乱了传承,便要李仲轩立誓终生不授徒)。电影内的各种“金句”及背景设定,基本上也跟《逝去的武林》一脉相承。
至于从2008年开始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小说《龙蛇演义》,则用上更为夸张的手法去延续《逝去的武林》的传说。小说内的一众主角,皆有习练由李仲轩传下来的“虎豹雷音”等技法,但威力却是更加惊天动地。去到故事后半部份,主角王超已经将形意拳法修炼至仙佛级数,甚至可以一人之力挑翻整个国家。无限制的“功力设定”,加上为数不少的民族主义元素(书内王超应国家要求,把日本武术界灭了......),令《龙蛇演义》人气一直居高不下,被相继改篇成漫画和电视剧。
当然,最受《逝去的武林》影响的,还是传统中国武术界。这十多年来,模仿《逝去的武林》推出的武术口述史多不胜数。一名练习太极拳的律师,便将自己跟同好们的心路历程凑拼在一起,写下了一部《身边的武林》,更自诩为《逝去的武林》姊妹作。其实,《逝去的武林》只有一部“正统续作”,那就是《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但它的知名度远没有《逝去的武林》高,更曾被武术界抨击为狗尾续貂之作(该书作者徐骏峰,有传为徐皓峰的弟弟)。
错失焦点
作为后学,【武备志】无意分析《逝去的武林》的真实性,毕竟关于传承的历史,须要作大量考证工作,【武备志】暂无条件参与,不宜妄加评论。
至于在武术方面,当然不排除书内有夸饰成份,这亦是中国武术的固有问题。然而我们也应当紧记,因应著历史的断层,老一辈的武术家,可能真的与我们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对武术的理解、对前人的崇拜、对传统文化的负担,未必是今天的文字可以轻易承载得了。无论李仲轩的言论孰真孰假,相信都是出于真诚,这亦是人们向往那个时代的原因之一。
【武备志】最想谈论的,是《逝去的武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它的探讨往往停留在文化层面,而鲜有用真实搏击的态度,去验证其中的真伪。先前提到过,八极拳家韩起曾用科学的角度作过类似工作,但那都不过是在理论层面(更别提韩起本人,也不是运动科学专家)。
一帮武人,面对著一部武术著作,却不从武术的本质去探究它,这是何等奇怪?说到底,现今武术界中很多人确实欠缺了严谨的运动科学观,也没有了搏击的态度。与其说《逝去的武林》是李仲轩和徐皓峰合力制造出来的热潮,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导火线,将近代武术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陋习全面诱发出来:谣言满天飞、互相攻讦、科学与宗教渗和在一起……
我们会怀念民国时代的武林,是因为那时候的师徒关系真诚可贵,师父愿意教东西、徒弟也愿意练东西。为了验证所学,他们毫不藏私,也不介意与人交手过招。总之碰上了合意的对手,就会愿意交流。这种为理想、为自己所喜爱的事奉献一生的铁血精神,或者正是当下武术界中很多人所欠缺的。
前文多次提到,《逝去的武林》所代表的,不止是一个武林,更是一个时代。按此推论,今天国术界反映的问题,就不会单单是武术界的责任,而是整个中国社会都必须深思的议题。这恐怕就是在《逝去的武林》热潮背后的真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