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记拳圣孙存周

撰文: 武备志编辑团队
出版:更新: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子女从少受父母耳濡目染,未必个个“子承父业”,但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相似身影。在近代武术界名动四方的孙存周,便正是在其父孙禄堂的努力教导下,成就非凡、赢得了“拳圣”称号。

趁著今天父亲节,我们不妨回顾这对父子的传奇故事,从中感受一下那种血脉相承的力量,并向身边伟大的父亲致敬。

【武备志】祝天下父亲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存周得其髓

过去【武备志】在介绍民国武术界时,曾经多次提到孙禄堂的名号。毕竟当时孙禄堂的地位实在很高,甚至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誉(详见《虎头少保——孙禄堂》)。按后人记述,孙禄堂从没有迫令儿女继承家学,成为职业拳师。他的幼子孙务滋便是在基督教学校里,接受英语、化学、数学等新式教育,更曾准备赴美留学。不过,孙禄堂却没有因此放弃传授儿女拳学,毕竟拳术功能广泛,纵使不会以此谋生,亦能改善体格、有益身心。

据闻孙禄堂会将拳术中的各项基本功,设计成游戏供年幼的子女练习。例如他会用玩弹珠的方式,传授他们发力技巧。又会与他们一同在屋内的梁柱上攀爬,借此锻炼臂力。结果多年薰陶下,孙禄堂的子女大多都对拳术深感兴趣,孙务滋在上海太仓中学上班时,亦会跟当地名家散手切磋。可惜的是,孙务滋因为意外感染破伤风,英年早逝。真正继承拳学的,当属大子孙存周和幼女孙剑云。其中孙剑云精于太极拳和剑法,身架轻柔,有乃父遗风。至于孙存周则精擅搏击功夫,许多与其接触过的武者包括金家功夫张义尚、八卦掌刘子明、太极拳顾留馨等,都对他的身手赞不绝口。甚至连孙剑云也曾表示,在孙氏内家拳的实用层面上,他这位哥哥的造诣几近无人能及,可谓得到了孙禄堂的“骨髓”。

所以在武术界中,便有了“剑云得其神,存周得其髓”的说法。

(孙剑云的太极拳示范)

虎父虎子

孙存周(1893—1963),出生于河北完县东任家疃。如前文所述,他从六岁开始便在父亲诱导下习拳,练得了一身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但由于孙禄堂长年在外,孙存周要到16岁时才真正随父亲练拳。经过三年来的日夜锻炼,孙存周学得了孙氏内家拳精义,在京津及燕横一带名鹊起。

孙门内素来留传一个说法,指孙禄堂年轻时曾经云游求道,访少林、参武当、征峨嵋,最终合形意、八卦和太极拳这三大内家拳于一身,成就了别树一帜的孙氏内家拳。其实简言之,即是孙禄堂为人不保守,甘于寻师访友,以采百家之长。结果孙存周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再度走上了相同道路。

1912年,19岁的孙存周与妻子完婚后,便只身远行,拜访各地名家。他辗转在杭州及上海等地停留,当地的武术名家大多都对他赞誉有加。例如曾获八卦掌祖师董海川指点的前辈秦鹤岐,便称孙存周的八卦掌功夫冠绝一时,不负前人教诲。

经过六年游历,孙存周于1918年回到北京。由于这六年间他鲜有败绩,据闻他在父亲面前颇为自鸣得意。但孙禄堂却完全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世上能人辈出、学无止境,从没有所谓的“无敌”存在。为了让儿子醒觉,他亲自与孙存周试切磋。最终孙存周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按他本人说法,他只及父亲的两三成),并留在了孙禄堂身边继续学习。

孙存周与孙禄堂的推手照片。(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rEenRt)

自此,孙存周一直追随父亲参与武术界上的各类活动。除了个人修行,他还代父指点同道武艺。杨式太极拳的叶大密,便受过孙存周教导,令他的太极拳技法又多上了孙氏形意拳的发劲方式。叶大密的弟子金仁霖形容,孙存周秉承了孙禄堂的开放态度,强调叶大密要学习孙氏拳的技巧,但切勿模仿。要将之跟自己原先所学融会贯通,方算上乘。

从1927年开始,国术界进入了“黄金十年”,不仅民间的学武热情高,官方组织亦经常出钱出力,协助成立国术馆并举办各项国术大赛。南京中央国术馆,便先后举办了几次国术考试及擂台赛事(封面图便该是他们二人参加国术大赛前的剪影)。当时孙禄堂已经成为了武术界的大宗师,加上孙存周本人亦名动一方,他们两父子经常以嘉宾或裁判员的身份出席这些盛会。透过多方对比,孙存周认为当时的传统武术家大多练用脱节,训练方法未必比刚传入中国的拳击高明。于是与父亲共同研究,务求抽取形意拳中最实用的几式技法,于民间及军中传播。孙存周便曾经在上海消防队中传授崩拳技术,颇见成效。

武术界绝响

可惜的是,未及孙氏内家拳大兴,孙禄堂便率先在1933年离世。之后的抗日战争及内战,亦令孙存周的许多徒弟及朋友死于战乱之中,其中包括了孙存周的爱徒董岳山。从此,孙存周开始在武术界中淡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本想找他来拍摄孙氏拳法的教学录象,但其时基于政治运动的关系,孙存周并不想再公开活动。授拳一事,便改由其妹孙剑云接手。

不过,这并不代表孙存周放弃家学。在北京旧居及上海一带,他依然私下教了一批弟子,母亲节时介绍过的祖雅谊(详见《向母亲致敬——记南北两母亲武术家》),便在孙存周晚年继续跟他学拳。据一些武术前辈忆述,其时孙存周的身手依然利索,在上海公园里可谓无人不识,亦令孙氏内家拳能够在民间中传播。1962年,孙存周再次前往上海探望师弟支燮堂(支燮堂乃孙禄堂之爱徒,上海孙氏形意的代表),结果翌年在与友人相聚期间离世,终年70岁。

张义尚著作《丹道薪传》中有一篇《形意八卦略历》,讲述了孙存周父子间的事迹。(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seEVHF)

孙存周逝世后,各界对他评论不一,但普遍都是正面居多。武术家周剑南便认为孙存周身法灵活,发劲精妙,乃不可多得的传统搏击家。至于道学家张义尚,则在其著作《丹道薪传》中记录了一宗往事。他表示自己曾在上海致柔拳社观看了孙存周的拳术表演,当真是武术界绝响,冠绝同侪。然他的友人却提醒他,孙存周的功夫还未完全及得上孙禄堂,足见孙氏父子的厉害。

孙氏内家拳,作为内家拳法的后进,本来在辈份上就不大。而孙禄堂的社会人脉,亦远逊方于李景林(详见《剑仙——李景林》)、李存义(详见《李存义》)等人。然而,孙禄堂、孙存周两人,却凭借不朽斗志与虚心学习的态度,让孙氏内家拳突围而出,成为国术界的代表作。孙存周亦没有因父亲的名声怠慢拳学,反是继续精益求精,令两代人的名声互相辉映、相辅相成。

这对武术界的虎父虎子,绝对值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