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改善的士服务须对症下药 开放网约车未触囤牌症结
市民对的士服务早已怨声载道,令近年兴起的网约车颇受部分乘客欢迎。消费者委员会早前建议,政府设立网约车牌照,为点对点交通服务引入竞争。建议激起的士业界反弹外,有评论员担心会制造新的牌照垄断市场,司机续受压榨,难言改善服务。有学者指,政府除引入竞争外,亦要打破囤积的士牌照问题,市民才可得益。
消委会早前发布《更多选择 更佳服务 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市场竞争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平均每日公共交通乘客人次达1,259万,当中乘搭的士的占93万人次,占总数7.4%,而随着本港人口增长及老化,长者活动能力大受限制,推算至2031年时,的士在公共交通服务每日平均接载乘客人次将达约110万,另加上旅客数目持续增加,点对点汽车服务的需求将不断上升。
现时市区的士约有15,000辆,新界及大屿山的士,则分别约有2,800辆及75辆。根据“交通咨询委员会交通投诉组”的工作报告,去年共有22,320宗有关公共交通服务的投诉及建议,当中有关的士服务个案共10,357宗,同比上升2.8%,占公共交通服务个案总数约46%。在接获的士服务的投诉个案中,约26.3%涉拒载,其次分别是滥收车资及司机无礼不守规矩。
消委会认为,由于缺乏竞争,并碍于现时的士牌照属永久性质,政府无法在牌照中加入新条款以加强规管,亦无法以服务质素理由收回持牌人的牌照,令服务质素难以改善。
网约车服务于2014年进入香港市场,为消费者就车款、司机,以及价格进行配对,并加入即时因应交通状况预估所需时间及显示车资的功能,但一如世界各地,其后陆续引发保险、乘客安全,以及合法性等问题。消委会建议,利用现时由运输署署长发出的1,500个私家服务出租汽车许可证为起点,容许网约车加入服务,并以发牌制度分别规管网约车的平台、车辆及司机。其中网约车平台牌照可根据市场反应及开放速度而调控,根据海外情况,发牌数目可由3至11个不等。持牌网约车公司必须在乘客预约时,提供预算费用、附加费及路线等资料,让乘客决定是否乘搭。
网约车辆牌照方面,可以现时申请出租车许可证的方式批出,新增牌照可有七年营运时限,由提供网约车的公司或司机自行持有;网约车的车龄须少于七年,并保持良好状态;不同车种都可申请,收费可因应车种、服务自由定价。至于网约车司机牌照,应规定司机最少有三年驾驶经验,必须通过背景审查,并且具有合资格语文水平及有良好健康状况。
业界抗拒开放 称存在不公平
的士业界对上述建议几乎群起反对,推动的士发展联会约见消委会代表召开闭门会议,表达业界对报告的不满,会后指将发起签名反对活动,更表明一旦政府听取消委会建议开放网约车服务,不排除会作司法覆核。
香港无线电的士联谊会主席黄羽庭指,消委会发布报告及提出建议前,没有咨询业界,根本无法掌握实况,至于若觉得拒载、兜路等情况猖獗,理应建议警方严厉执法,才算是对症下药,不能以一小撮的士业界的害群之马,去评定的士业界有问题,或认为开放网约车市场有助改变现况。黄羽庭补充,政府任由非法的网约车于市面流通,强调警方有责任严打。有“的士大王”之称的忠诚车行创办人郑克和认为,网约车可以自由定价,但传统的士仍须按咪表收费,存在不公平,强调当局不应漠视的士行内逾万名从业员权益。推动的士发展联会发言人李超凡表示,即使政府要开放网约车平台,亦应让的士业界首先试行,若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才再考虑其他安排。
网约平台或成新垄断源头
时事评论员林鸿达指,当年政府为抑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和保护传统的士市场,立法管制出租车许可证数量上限,同时制订多项严苛申请条件,例如出租车应课税值必须超过30万元、不得转让许可证、只能在特定行程或地址经营等,“相关措施的确有效遏止一般市民从事出租车业务的意欲,但对于大企业而言,买几十辆豪华轿车经营出租车生意,又不算是什么负担。”林鸿达预计,政府将来一旦通过发牌管制网约车,网约车平台易为财团垄断,可以抢先将大批出租车许可证变成囊中物,再出租予旗下伙伴司机牟利,“消委会建议容许出租车许可证可由网约平台持有,亦无规定单一企业可持有许可证数量上限,若大部分出租车牌照受平台控制,网约车司机如要驾车谋生,只可以向平台租车,届时平台即使开天索价,司机亦只可‘硬食’。”
报告提议推出最多1,500辆网约车,林鸿达批评,相对现时约1.8万辆的士而言数量过少,难以做到如消委会在报告中所述引入良性竞争、促进业界自发改善服务质素。他估计,假若网约平台、车行未来坐拥大部分出租车牌照,导致市场出现牌照垄断,就会出现与现时的士业界类似的情况,即司机普遍受持牌人收取高昂车租及抽佣剥削,增加以拒载、滥收车资、拣客等违法方式赚钱谋生的诱因,最终只会令整体服务质素变差。
身兼交通咨询委员会委员、及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亦有相似意见,直指消委会建议政府发牌规管网约车,为乘客提供传统的士以外的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选择,从消费者方面考虑绝对是好事,不过维持市场持续性方面仍有缺憾,“开放市场、促进竞争只是第一步,之后政府要做的,就是确保市场不会被企业、持牌人主导的寻租活动影响,令牌照、司机不会成为他们的生财工具。”
庄太量强调,政府须适度放下奉行多年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并仿效台湾、新加坡等地经验,主动利用公帑购入部分在市面上流通的的士牌照,以及保留部分出租车许可证名额,用以经营公营点对点交通服务公司。同时仍应规管经营的士及网约车业务的企业,必须以固定月薪方式聘请司机,保障司机生计之余,亦能制衡各界别经营者,确保市场不会被特定少数企业或投资者垄断。
学者倡政府购牌调控市场
庄太量形容将牌照当作策略性储备,一旦市场出现囤积炒卖情况,政府就可以将手上持有牌照推出市面放售或放租,适量降低牌照投资价值,保持市场正常运作。另一方面,竞争事务委员会等法定机构亦应该主动调查,的士车行是否有合谋定价情况,监管车行运作,保障司机权益。
立法会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提醒,的士车行垄断牌照多年,现时消委会提出建议,大方向完全正确,即使细节或规则仍有待商榷,亦可在咨询时收集意见,不应现阶段就急急扼杀,“网约平台垄断牌照?这根本未发生,反而是的士车行多年来垄断牌照,政府为何不设法去解决问题呢?政府一直不行动,的士司机及市民就一直受欺压”。
上文刊载于第90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2月11日)。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2月1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0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