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一讲话|改革是为了“破除利益固化藩篱”
在星期三(7月6日)的立法会答问大会上,工联会议员郭伟强询问如何回应国家习近平关于“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及“让经济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的希望,但行政长官李家超却只笼统答复这是“团结整个社会共同贡献和努力的问题”,强调需要整体宏观看待处理劳工福利或保障的问题,“提升至整个社会的循环”,“靠整个政府、整个商界,还有学术界,以及劳工界一同努力”,并无具体交代政府本身能够做的事情。
所谓“利益固化”,本质就是港人很熟悉的既得利益者。中央或内地官员过往言及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时,大多都跟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攻克体制机制弊端一同提出,而且整体论述主旨总是放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连这次习近平对港讲话里,也有在“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前先说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可见破除“利益固化”跟上述几个概念脱不了关系。
要突破旧思想和旧体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说明《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已经指出“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新一届治港团队的上任日期尚短,但其成员日前个别发言似乎已反映他们未能摒弃陈旧思想或敢于承认既定机制存在问题。像前引李家超的发言便予人一种沿袭往届政府“民、商、官合作”说法的感觉,实际效果可能淡化了政府应负上的责任和角色。再如新任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被问及会否检讨公务员薪酬调整机制,她也不忘否定“机制本身有问题”和强调“机制本身其实是具有公信力,我们亦沿用此机制数十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不同情况的考验”,欠缺改革精神。
大胆改革破除利益固化
依靠突破旧思想、旧体制来“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事例,不妨看看近年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2013年的《决定》出台不久后,同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即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到2020年颁布的新《土地管理法》,我们可以看到它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以实行严格保护,又删除了关于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使用国有土地进行建设的规定、直接容许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并且容许国土空间规划代替下级土地利用总规划和城乡规划来为“多规合一”预留空间,这些都是大胆地破除过去以往很多人认为无法改变的观念和机制。
更加重要的是,内地推进改革过程之中,绝不排斥承认既有体制机制存在“顽瘴痼疾”,甚至敢于指出过去社会以至政府部门内部都有“利益固化”现象,所以才能够直面问题和障碍加以解决。反观港府高官及公务员,至今处事仍以符合“行之有效”的既定政策和程序为先,公开说法亦始终不敢承认香港社会存在着“既得利益集团”。假若连其观念和说法都不肯作出改变,怎么能够期待他们推进政策制度上的彻底改革?
论到香港的固化利益或既得利益者,大多数港人都不难感受到小撮高商界垄断资源,令他们生活受尽高昂楼价、房租压榨,创业活力从而被扼杀。而面对市场的放任挨曲,政府政策又经常偏帮不同行业或市场上的大额持份者,没有充份减低新人进场成本。港府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根本没有可能做到习近平希望的“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而这些正是“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与“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真正要达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