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地摊经济”提醒了我们什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自去年开始,香港经济在中美贸易战和本地社会运动内外夹击下面临逆行之景,至今年初又有新冠疫情,经济环境非常困难。经济不景,有人失业或被迫放无薪假、收入减少、生活困苦,本港大部分市民都有切肤之痛,此时重振经济当然十分重要。但当今之世论及“经济”一词时,总是拿出“离地”的数据去演绎,即使经济数据似是不断改善,股市不断上升,但很多基层却难以感受到这种“经济”与他们何干。为政者须虚心明白,谈“经济”不能只有一堆技术数字,而须让民众切身感受到“经济”到底与他们的关系,达致“经世济民”之目的。

提到经济好不好,数据当然是最有力的材料。但是,数据本身所反映的事情有限,侧重于某些数据的好坏未必真的能反映社会大部分人民的福祉。例如论及经济好坏,常常会触及到GDP的增减、股市之升跌。然而在大部分民众的眼中,GDP与股市不外乎是些虚浮的数字。在上的人讲“经济”,市井根本不懂。GDP上升了,很多人只是觉得他们薪金的增长连通涨也追不上;股市上升了,很多人手停口停,根本连投资的余力也没有。美国近来爆发大规模的示威,不正正是个好例子吗?经济重启,联储局无限量宽,股市节节上扬,两个月前还在熊市领域,最近已差不多重回高位。但实体经济停顿,失业率仍在高位,一般基层生活根本未有“著落”,不排除有人因此趁反警暴示威而抢掠。

经济成果必须与民共享

当经济差的时候社会所有人要“共患难”,但经济“好”的时候,他们却难以“共富贵”。香港人对此现象绝不陌生。过去经济发展好时,虽然就业不成问题,但物价腾飞远快于薪金增长,楼价炒至天价,轮候公屋无期。正如很多年轻人自嘲“只是生存,根本没有生活”。这种“经济”如何好,大部分的基层根本难以感受得到。某程度上而言,这也是为何去年反修例示威时,“揽炒”会成为示威者的口号——很多年青人认为经济再繁荣也未能令他们得著,即使经济被破坏了,他们的损失也远比其他人低。

为政者必须要理解,“经济”终究须与一般人接上关系,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经世济民”。一些成功脱离基层的人,经常恃着自己已经“上岸”,便只谈他们心目中更高的追求,认为再去讨论市井经济不足以满足所谓“精神需求”。但这些人眼中所看到的只有自我,而没有其他还未上岸的广大民众。如果这只是“上岸者”的孤芳自赏也罢,但为政者如果也这么想,那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人民于水深火热自夸经济很好,更似是同出一辙。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月28日在人大闭幕时,指出中国尚有六亿人每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币,一时震惊国人。中国经济近年快速发展,有很多人已经成功脱贫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仍有很多包括在农村内的人生活仍然困苦。在上的人,不能只看到“一部分人富起来”的结果便自我满足,甚至忘记了还有另外一些人活在困苦之中。李克强在人大重提“地摊经济”,赞赏西部有城市设置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就制造了10万就业。这里所说的“经济”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数据和理论,而是一般社会基层所切实能触摸到的“经济”。

李克强6月1日上午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了解熟食摊经营状况。他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中国政府网)
+14

世界第一大的经济体美国仍有如此多的贫穷人口,香港则更似是美国的缩影。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城市中的财富绝对不少,但雨露却无法均沾。“经世济民”者,无非不过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政者当思考,如何能令他们口中的“经济”,与社会大多数人建立起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