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轮候】社署新机制霸凌长者 罗致光不应自作聪明!
酝酿超过五年,社会福利署计划明年起调整配对长者长期护理照顾服务措施,新申请长者不可同时轮候资助长者住宿照顾及社区照顾服务。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连忙解话,坊间误解政府原意,澄清新措施可改善配对机制,申请者将会获得更合适的支援。
改善分流机制,能否等同改善长者照顾服务?现时社区照顾服务同样问题多多,拉长者离开院舍照顾申请队伍,无助改善长者处境。既然如此,社署大费周章改动措施,要不是限制院舍照顾申请者人数增长,粉饰数据,就是减少未来对资助院舍的承担。
社署于2000年推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由认可评估员评估长者在护理方面的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署方于2013年委托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把评估工具更新至interRAI-HC“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9.3中文版本。
外界无法阅读研究报告,但既然政府采纳报告建议,就须承担改动之责。社署整个改动机制有利有弊:改动之好,是评估对象扩阔。林正财解释,这是改革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的一部分,新工具能够更精准分辨长者需要,并首次将认知缺损纳入评估项目。认知障碍症患者,即使并无身体缺损的认知障碍症患者,也可以轮候资助院舍服务。的确,机制只评估长者身体缺损,没有包括认知缺损,政府现时可以说是回应他们和照顾者的诉求。
荒谬的是,社署藉新机制改善评估准确度为由,限制新申请长者同时轮候院舍和社区照顾服务,改为只能二择其一。社署认为,此举确保最有需要的长者能优先接受服务,并避免长者过早入住院舍。
当然,若果旧评估方法出现误判,署方应当改善。不过,新机制的漏洞彰彰明甚。长者机能随时日退化,需要更深切的照顾服务,若果只能在住宿照顾、社区照顾中二择其一,很多长者将无法得到适切照护。须知道,现时轮候院舍时间甚长,直至今年四月底,轮候资助长者院舍需要平均等候39个月,护养宿位亦要平均27个月,轮候人数达41,073名,较2008年3月升九成。由于轮候时间漫长,长者在入住院舍之前,理应获得社区照护服务。
长者的退化过程难以预料,可能慢慢衰退,也可能急转直下。但无论如何,若然长者只能二择其一,日后或会出现以下情况:长者本可被判断可接受社区照顾服务,但一段时间后需要入住院舍,就要重新接受评估并由队尾轮候。虽说改善评估机制或有助分流,避免轮候时间过于冗长,但仍会出现等候无期的苦果。
其实,政府早有打算限制双重选择,惟未有落实,例如在2013年,劳福局回复立法会回复立法会质询,就提到原因是社区照顾服务未有充分发展,而相关私营或自负盈亏市场尚未成熟。
也许社署认为今天的社区照顾服务已大幅进步,但现实绝非如此。政府曾罗列对社区照顾的承诺,例如增加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名额,推出多轮共7,000张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支援身体机能有中度或严重缺损的长者居家安老。
结果,上月底轮候资助长者社区照顾服务人数,较去年五月增加约两成半至12,457人,轮候服务的时间仍达19个月,但本年财政预算案只增加300个资助日间护理名额。另外,政府期望社区照顾服务券,透过私营市场补足政府服务不足。但讽刺的是,部分地区也未准备就绪,供不应求。不少长者权益组织忧虑,部分服务提供者正是本身受政府资助的社福机构,照顾券服务跟恒常服务会争夺资源,无助解决问题。
无论社区照顾还是院舍照顾,身体机能有缺损的长者均未能及时获得合适支援。在这前提下,难怪社工、立法会议员和民间团体对相关计划大表惊讶,不只批评事前没有咨询业界,亦批评改制不会有效果。
大部分长者希望留在家居、社区安老,不愿在院舍终老。问题是,当长者不可自理,家人、社区支援又不能支持,私营院舍要么贵,要么质素参差,轮候院舍成了安全网。罗致光多番强调,改动目的是将纳入认知缺损长者纳入评估机制之内,使之更为精准,那好应专注修补这两漏洞,同时设法增加宿位,容纳增多的申请个案,容许双重选择。社署收紧统一评估选择资格,等同推长者寻求社区支援服务,客观效果是“限米住限饭”,想方设法减慢轮候资助院舍的人数增长,减慢投放增设资助院舍资源的步伐。
短短半年,政府三度欺负长者,先是收紧长者综援资格,再而无视年龄歧视硬叫长者找工作,如今打算修紧长者轮候院舍资格。而不论老中青年,也要狠狠批评政府,否则,政府能够欺负今天长者,难保会善待未来的长者,破坏社会伦理,绝非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