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穿罗致光退休保障组合虚假面目 还市民安老生活乐土
作为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构思的港人退保制度一环,政府推出供65岁或以上长者投保的“香港年金计划”(计划),自去年8月截止首次公开认购后,迄今已逾半年。“01观点”最近向香港按揭证券公司索取计划自推出迄今的环比投保人数及投保金额,这些数字又再次狠狠掴了罗氏一巴掌。
公共年金的长者覆盖率仅0.5% 投保金额只达发行上限27.8%
当初港府订下100亿港元的发行上限,更曾预告有机会出现超额认购,但计划首批只接获9,410宗认购意向登记,总认购额约49.4亿港元,未及发行上限的一半。按揭证券公司最新回复“01观点”查询,更显示上述九千余宗的认购意向登记当中,逾四成长者最终撤回了申请,在首次公开认购时实际只有5,500宗个案有认购年金,投保金额更只有27.8亿元,只达发行上限约四分之一。
香港年金公司在12月12日推出优化措施和实施全年持续销售模式后,投保情况仍然未见起色,环比只有大约百余二百宗申请个案,截至今年2月,投保金额全数相加亦不过大约32亿元。如果从申请个案来看,参与香港年金计划的65岁或以上长者迄今只有六千多人,与截至2016年香港已有116万名65岁或以上长者的情况相比,覆盖率只有半个百分点。
罗致光的退休保障组合:强积金、年金、逆按揭和长生津
如果香港年金计划只是市场上芸芸金融产品的其中一项,其覆盖率多寡自然无关宏旨。但对于罗致光来说,该计划却是其推销给港人的退休保障的重要一环,罗氏曾经在网志介绍“公共年金与长者生活津贴的配合”,指公共年金的面值不会计算在长者生活津贴下的资产部分,故退休时可将强积金投放于公共年金,当假设认购100万年金后个人资产总值少于15万,一名65岁男性长者可保证获发的每月年金金额为5,800元,因少於单身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的7,970元每月总入息限额,故两者相加月入可达9,385元。罗氏更指出,若长者将其自住物业参与逆按揭计划,因安老按揭实质是运用自住物业作为保证来“借款”,不会算作长者的每月收入当中,因此若结合上述四项元素(即强积金、公共年金、逆按揭以及高额长生津),长者将可进一步改善退休后的生活。
不过,从香港年金计划截至今年2月的投保情况来看,已证实罗致光这套退休保障组合拳漏洞百出,以覆盖率只有0.5%来看,本地长者亦用钱银诚实地投下了不信任票。罗致光常以理性自居,但他为市民设计的退休保障组合却只是建基于财技之上的空中楼阁,忽略了长者一般都有较大的医疗需求,不会为了每月领取几千元高额长生津,就让自己手上的流动资金濒临枯竭,随时“有钱洗、无命享”。此外,华人传统观念都会希望将资产遗留给子女,但不论是香港年金计划还是逆按揭,如果长者倚赖两者作为安老工具,其下一代就“得个桔”,在上流安居环境愈趋艰难的香港,相信许多长者都不会乐见这一点。
高不成、低不就 漠视基层需要 何“保障”之有?
罗致光这套退休保障组合拳除了不符长者实际需要和华人文化传统外,政府也等同将退休保障设置了一定的资产水平门槛,例如需要有自住物业,或是退休时强积金有相当规模的累算权益。但根据积金局去年发表的报告,截至2017年年底60至64岁长者平均累算权益款额只有22.7万元,即使该名长者将22万元全数投入香港年金计划,每月保证年金金额也只有1,276元,即使加上高额长生津也是捉襟见肘,更遑论应付随时可能需要的医疗需求。我们从按揭证券公司提供的数字也可以看到,在去年12月12日后还选择投保的长者,其平均每宗投保金额大致维持在80万元的水平,这数字恐怕不是基层长者所能负担。
更重要的是,罗致光设计出的退休保障组合,等同逆向运用公共资源,帮助已经拥有一定资产的长者夯实其退休生活的护城河。我们不得不质疑的是,长生津的政策原意是为有经济需要的退休人士提供援助,那么为何有能力投保香港年金计划或参与逆按揭计划的退休人士具备申请资格?而政府在帮助中高产长者设计退休生活保障的同时,是否又是以削弱基层长者作为代价?例如早前激起社会争论的收紧长者综援,事缘就是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同时提出增加高额长生津和提高长者综援年龄申请门槛。
罗致光与其花费无谓心机,机关算尽,用财技手段堆砌出“退休保障”的七宝楼台,不如运用资源直接帮长者生活津贴加码至足够生活的水平,并将生果金申请年龄降到65岁,才是真正造福基层市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