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帆突撤三隧分流方案 重推政策政府须解两疑问
运房局局长陈帆在本周二(22日)早上仍称有“一丝希望”游说立法会支持三隧分流议案,但因为多个政党反对议案,陈帆下午宣布不动议议案,并用一两个月时间再积极游说。政府早于2003年已提出隧道分流建议,先后抛出“十二方案”、“红加东减”、“六隧分流”等方案,惟每次也遇到阻力,拖拉多年苦无成果。政府把问题归咎于市民、政党,只是逃避责任,没有触及挤塞的关键成因,即道路设计困境及私家车流量无上限增长。政府必须直认此两问题存在,并详细提出解决方法,以说服市民、政党支持方案。
市民早已自行分流 隧道费贵无阻西隧客量升
政府强调三隧分流方案有四大效益,分别是:一、缩短红隧及东隧过海时间;二、减低非过海车辆及乘客的阻碍;三、锁定驾驶者实付隧道费;四、整体社会受惠。政府估计分流后,西隧过海的车程会延长2至5分钟,车龙会增加至0.3至1公里,红隧、东隧上下午繁忙时段的车龙会减少一至四成。
其实,诚如《香港01》月前报道,民间早已身体力行分流过海。运输署三隧流量数据指出,发现红隧在2013年起的车流量总数缓缓下降,由每日平均11.6万架次,降至2018年首十个月的日均11.2万架次。相反,同期西隧车流量由日均6.1万架次增至6.8万架次,东隧的车流增长也相类似。所以,即使红隧的路费较东西隧便宜,不少司机也因为各种原因选用较贵的隧道。
当然,6.8万架次只及西隧设计容车量11.8万架次的6成左右,理论上大有条件吸纳私家车、电单车及的士三类减费受惠者。政府相信中环湾仔绕道是落实分流方案的契机,能够推高西隧容车量余额,接收新增车流。随着中环湾仔绕道所有连接路在下月启用,车辆有望加快通往穿梭港岛北岸,拉松前段(即西隧港岛出口以至九龙入口)的车流。
不宜高估西隧运载力 政府须厘清两问题
不过,绕道的效能不可高估。首先,绕道开通后,运输署改路,通往中区及金钟的车辆要改经海傍道路,包括民宝街和龙和道,当中要停几次交通灯,上址交通可能会变得挤塞,甚至倒灌回天桥。
第二,有其他挤塞原因是绕道不能解决的,例子之一是车辆等候干诺道西/东边街交界的交通灯。现在当车辆太多,车辆随时倒灌回西隧管道。
在2016年六月,运输署曾经回复立法会,称已施行多项措施保持交通畅通,例如调整交通灯号控制,尽量提高路口的行车流量,减少交通延误,并密切检视成效,惟问题至今挥之不去。政府若然要说服公众三隧分流可行,就必须制定加快疏导车流的方案。
西隧收费较高,仍吸引车辆转用,挤塞也非罕见,可以想像,当西隧减价,必定吸引更多车流。西隧及连接路的负荷,尤其在繁忙时间,必定百上加斤,甚至会加剧附近非过海道路的挤塞状况。
小修小补无助议案通过 解挤塞须整全方略
不少人批评政府和西隧公司私下谈判,方案不可再修改,以及输送公帑给西隧。诚然,政府若先听取民间意见才与西隧商讨,则更能给社会认受,争取支持。
在周二的记者会,陈帆称2020年实施分流的目标不变,所以修改议案的时间十分紧绌。但既然用时间换取空间,政府不应小修小补,更须抛出整全方略,除了分流,更要订出长远舒缓交通挤塞的方法,包括落实电子道路收费的日程、限制私家车数目增长、扩充复康巴士等服务以取代私家车等。唯有多管齐下,港人才可更有效运用道路,又能方便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