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运输交汇处空气差 堪比大型毒气室 公共交通电动化不可缺
早前有区议员到公共运输交汇处进行空气质素测试,发现空气未如理想。由于公共运输交汇处分别由不同政府部门和承办商管理,权责分散,无人牵头解决问题,民政署应发挥协调角色,联络各部门合力改善空气质素。不过,长远而言,都须靠“源头减废”着手,推动电动交通公具,减低碳排放。
西贡区区议员何民杰日前到六个公共运输交汇处抽样检测空气质素,发现PM2.5浓度和二氧化碳标准都强差人意。其中PM2.5浓度最高的是海怡半岛公共运输交汇处,指数高达“51”,超出世卫要求(“10”)逾四倍;其次是蓝田公共运输交汇处,其PM2.5浓度是“50”。
多个政府部门共同管理 责任谁负?
何民杰续指,多年来接获无数居民投诉候车环境恶劣,但因公共运输交汇处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无人牵头解决问题。的确,现时公共运输交汇处分别由不同政府部门负责管理,权责分散,运输署处理交通问题、路政署负责路面划线工作、机电工程署负责抽风系统等工程,但说到空气质素问题,环保署责无旁贷。然而,交通路线规划、抽风等看似“琐碎”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空气质素,各部门不会主动“认投”去解决问题,环保署更懒理某些区域的空气问题;若政府将公共运输交汇处外判予承办商管理,问题又会变得更复杂,承办商有责任确保空气质素标合标准,但又没有权逼使政府不同部门采取措施,情况处于两难状态。
理论上,民政署应发挥中间人、协调、统筹的角色,促请各部门合力解决问题。民政事务总署在港、九、新界18区都设有办事处,旨于“通过地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地区上的各项政府服务以及公共设施计划的推展工作”,民政署往往被视为主责当区大小事务的部门。民政署署长职位所属的职级不高于其他署长(如路政署、运输署),各“署”都是政策局下的分部,大家“咁高咁大”,故民政署的实际“话语权”并不大,令其未能有效发挥统筹的角色,而其他部门也未必会“听命”于民政署的安排。
尽管如此,政府也不应对问题视若无睹,过去,市民对政出多门的问题可谓司空见惯,申诉专员公署亦就此多番批评政府,更拍摄短片宣传“推卸无理 申诉有道”的讯息。政府应订立政策,统整各个部门解决问题,保障市民健康。
民政署在此事上亦有做得不足之处。虽然空气质素不属民政署管辖范围之一,但毕竟公共运输交汇处恶劣的候车环境会影响为数不少的居民,已成为整个社区的问题,民政署应正视问题,更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
发展电动公共交通欠时间表 须急起直追
要有效改善公共运输交汇处的空气质素,必须靠各部门的合作;与此同时,政府亦须推动公共交通工具电动化为“源头减废”政策。去年,政府公布了“香港智慧城市蓝图”,但当中的“智慧出行”部分(即有关交通、运输)并没有提及任何减废政策,极其量只设多功能灯柱,监控运输,收集路面数据,包括空气质素数据。
立法会文件显示,香港路边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商用车辆包括公共交通车辆和货车等,其排放的可吸入悬浮粒子和氮氧化物占全港所有车辆排放量约95%。以电动车代替燃油车是大势所趋,可改善路边空气质素,亦是“源头减废”可行方法之一,但现时政府推广电动车的力度不足,遑论公共工通工具电动化。早前,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取消豁免电动车(包括私家车)的首次登记税,被批是香港环保进程中的一个大倒退,可见香港电动车发展裹足不前的原因,在于政府不重视电动车发展。
其实,政府早于2010年宣布以使用“零排放巴士”为最终目标,但却没有订下时间表。截至2017年,七年间全港专营电动巴士只有36辆,占整体巴士不足1%;政府在2009至2010年《施政报告》中称,香港要成为亚洲区内最广泛使用电动车的地区之一,但时至今天,香港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在去年八月已成为全球首个全电动巴士城市,去年的电动巴士总数已达1.5万架,当地政府亦订立了2020年落实出租车全电动化的目标。由此可见,港府在发展电动巴士、电动车等无心无力,必须急起直追,首要的就是订立时间表,逐步落实政策,以达使用零排放巴士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