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行人专用区】“菜街”艺人要争取认同 可以向谁学习?
旺角行人专用区正式结束,店铺和住客终可重拾宁静周末,表演者及观众依依不舍。社区问题就此解决了么?没有。民间担忧旺角杀街,噪音问题蔓延到其他地区。另一方面,菜街的兴旺,实为反映中老年人需要文娱康乐,甚至需要人际支援。其实,喜好滑板、跳街舞、花式小轮车(BMX)等的运动青年,面对的问题跟旺角表演者有相似之处。不少群体一直有文娱运动需求,惟欠政府和地区团体规划,更欠社会认同,不时挑起民众纷争,相当可惜。
把另类运动爱好者跟旺角表演者比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两群人同时面对场地不足,而且其文娱康乐需求一直被忽略,甚至被主流社会排挤。
先论旺角表演者。毋容置疑,有表演者声浪震耳,妄顾同行及附近商铺和居民的健康。表演者之间又争夺位置,拒绝协商使用空间和时间,部份沦为纯粹的卖唱。不少早年表演者也忍受不住,转至其他地方,甚或结束表演,大叹行人专用区变质。杀街,是无奈的结局。
然而,杀街不会彻底解决问题。首先,有表演者声言转战尖沙咀、屯门等已有露天表演的地方。现时政府监管不力,不少街坊多番投诉无果,掺进新表演者只会加剧噪音、霸地等问题。政府曾反建议在康文署场地和西九文化区表演,却因为表演时间限制,加上气氛不够旺角多姿多采,缺乏人流,表演者不表兴趣。政府到现在也没有修改规则,有负表演者的期望,无心缓解乱象。
再者,外界厌恶大妈、大叔的表演,还有一个原因,即不接受他们音乐老土、艺人公然“收利是”。平情而论,旺角表演者及观众聚集,多少反映长者和中年人找到适合他们的消遣娱乐,寻回生活意义,建立社交网络。鼓励他们移师庙街表演,是出路之一。不过,社会也要思考,中老年人为数甚多,把所有乐迷塞在一条庙街,是否最理想。而且,动辄以歌曲内容、歌艺评价艺人,鄙视年长异性交往,即以主观品味判断。须知道,主观判断难以得到共识。当下市民批评的,是品行多于品味,只是两者被混为一谈。试想想,如果表演者自律,用调低声浪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表示厌恶的人,可能会大幅减少。
喜好滑板、跳街舞、花式小轮车等的运动青年,跟歌舞者一样,缺乏场所,被投诉发出噪音,也不为社会认同。近年有五个官方极限运动场启用,总算满足爱好者,当中不少更代表香港参赛。但有了场地不等同解决问题,以花式小轮车为例,不少运动员仍偏好街道,部份由于爱好街道的自由,部份由于场地设计不达标准。曾经,BMX 场地规矩过严,吓怕不少新手,到后来才获放宽。再者,一般人对他们印象仍偏向负面,认为他们是边青、经常流连街头,不务正业。这需要运动界别和政府多加宣传,改变观念。随着滑板运动列入2020年东京奥运项目,风气可望进一步改善。
非主流运动融入社会的经验,仍未如足球篮球般正面,但港人正在改观,对旺角街头歌舞表演有参考价值。政府提供固定场地及基本设施,加上参加者凭表现、自律争取外界认同,是重要因素。诚然,坊间早有提议。有表演者和艺术学者在几年前倡议发牌规管旺角的表演空间,《香港01》不同文章介绍伦敦牛津街、三藩市渔人码头等地方的街头表演,值得参考。规管的权力交由区议会。由区议会成立统筹委员会,安排行人专用区的表演者及团体活动,正好体现政府提倡将权力下放区议会的方向。
“01观点”早前提议,规管初步可以分为几个范畴。最基本的是定下音量标准,每个表演单位的表演时间,表演单位占用的空间和间距,表演内容则不作规限。此外,政府部门、区议会应和电讯商及附近店铺商讨,减少在街道上进行商业活动,阻碍街道,增加表演者活动空间,减少磨擦机会,并严格执行扫除易拉架的行动。至于非表演活动,例如讲座、论坛等,可另作处理。同时,区议会应定期派员监察街头运作,并认真处理投诉。 |
爱好歌舞,爱好非主流运动,本质健康。若无犯法滋扰行为,社会不应阻止,勿因参与者的年纪、族群、品味,招至较差待遇。政府、区议会和地区团体,应该好好合作,物色地方并制订规例,参加者可以正途表演和运动,同时自律守规,社区冲突自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