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察】文化环境不开放 嘻哈音乐能在中国生存吗?
嘻哈音乐曾野心勃勃进军中国主流文化圈。2017的夏天,中国第一档嘻哈音乐节目《中国有嘻哈》成为最受瞩目的综艺节目,其中胜出的歌手抢尽风头,说唱音乐甚至一度成为宣扬爱国主义的音乐方式。但短暂的高峰只存在半年,2018年初,因说唱歌手个人绯闻、歌词含有“不良诱导因素”,广电总局正式封杀包含嘻哈、刺青等元素在内的艺人,引人唏嘘。事实上,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追溯近年来当局对文艺、娱乐领域愈趋严厉的管控,政府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只增不减,爱国主义依旧是管控核心以及文化产业的生存之道。
《中国有嘻哈》︰商业、政治为先 文化次之
众所周知,嘻哈音乐本身的特质为“地下”与反叛,而中国此前从未有嘻哈音乐的风潮;因此,《中国有嘻品》在前期准备阶段,连制片方都无法通过具体数据,预估节目能否在市场中激发回响。结果,节目首集上线后四小时,点击率突破1亿次,此后更成为风靡一时的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的制片人更入选《快公司》2017中国商业最具创意100人榜单。在文化保守和压抑的社会下积攒的能量,竟得以随着综艺节目的风潮释放出来,年轻人仿似找到一种新的抒发方式,嘻哈亦好像成为了足以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载体。霎时间,《中国有嘻哈》不单是将地下音乐带入主流音乐圈的节目,也是一门极具商业潜力的生意。
不过,在节目推出前,广电总局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指“近年来,一些网络视听节目存在着价值扭曲、娱乐至上、内容低俗、品质低劣、格调低下、语言失范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及时整治”,各类网络视听节目应培育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该通知发布后,当局进一步整治了微信平台的娱乐八卦帐号,国内知名社交平台微博、微信,以至备受年轻人欢迎的视频网站,均被要求整改。换言之,《中国有嘻哈》其实是在严厉的意识形态管控下登场的节目,嘻哈音乐的文化性质,不仅已经异化为商业属性,更有政治赋值。
而就在嘻哈音乐看似得以在国内蓬勃发展之际,内地网传广电总局提出的“四个坚决不用”标准,并规定禁用纹身、嘻哈文化、非主流文化和颓废文化的艺人。新版“限娱令”并非空穴来风,出身自红透2017年中国娱乐圈节目《中国有嘻哈》的歌手GAI,此前刚刚被另一节目《歌手》退赛,而另一位节目冠军PG One因旧作涉及毒品和情色,被新华网等官方媒体点名批评。至此,中国的主流文化和媒体应会全面冷却涉及嘻哈音乐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被赋予政治意涵,早在2002年中共十五大时已见端倪。十五大指出,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而十六大则推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此后数年,一系列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名义的文化政策出台,无不影响着中国的音乐和文创产业格局。
嘻哈音乐有可能在中国文化市场中长存吗?
1970年代,嘻哈作为一种边缘文化,起源于纽约,精神价值直指对权威的反叛。嘻哈的题材广泛,不仅涉及被认为对社会有威胁的性、暴力、毒品等内容,亦能成为反种族隔离运动、平权运动等历史进程的文化注脚。
如今,嘻哈音乐已经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中,歌手能借着音乐表达对人性、物质社会、生态等深度话题的关注。据Nielsen发布的2017年美国音乐产业综合报告,R&B/Hip Hop首度超越摇滚乐,占据市场最大份额24.5%,嘻哈俨然成为音乐市场的年度关键词。
亚洲的代表国家则为注重文化软实力的韩国,《中国有嘻哈》就曾被指抄袭韩国节目《Show Me the Money》。该节目推行六季依旧热度不减,这两年更开拓美国赛区,不少地下歌手通过这场比赛为人所知。近来在韩剧OST中,逐渐增加了说唱音乐的元素。对比之下,韩国本身已有较为坚实的地下音乐实力,加上“韩流”袭卷亚洲乃至全世界的趋势,文化产业自然能互相带动及连结。
然而在以弘扬社会主义、中华文化、大国民族意识为核心的中国市场中,嘻哈音乐注定格格不入。嘻哈作为“弱者的武器”,歌词本身的开放性不亚于现代文学作品。英国饶舌歌手Akala曾在TED演讲中朗读RAP歌词,让观众辨认是出自歌词或莎士比亚的作品,结果观众难以判断。根据符号语言学大师安伯托.艾可的“开放的作品”理论,现代艺术作品的“现代性”在于能给受众提供变动的体验和无穷的解释空间,而嘻哈歌词正拥有可与文学作品相提并论的艺术性。
若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获得“合法性”,中国式嘻哈必须剔除“粗俗”的街头文化元素、反抗威权、自下而上的理念;但若然如此,嘻哈音乐已经失却本身应有的开放性。剥夺底层人民对位高权重者的批判和监督,对腐朽体制的不羁反抗,嘻哈的意义将不复存在。
嘻哈可能在中国市场长存吗?答案显然不证自明。在《中青报》的评论中,说唱“粗糙、单调、没文化”,《中国有嘻哈》的成功离不开节目对嘻哈的净化,而说唱若因“keep real”而逾越底线,只能从“地上”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