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议】护老者︰感激护理员 完善配套 中心人手问题须解决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次次唔同人上嚟仲好,佢可以讲下佢以前嘅故事仲开心添!”社区服务护理员帮助的不只长者,上门服务的时间亦是护老者喘息的时间,减轻了不少护老者的压力。然而,现时安老业人手不足、流失率高的问题存在已久,居家安老需要完善的社区配套及照顾服务,但现时私营社区照顾服务发展仍未够成熟,加上服务仍未够统一,资助社区照顾服务的需求仍日益增加,亦是可预见的事实。政府增加资助服务名额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规划相关配套,包括各类长者中心的整合和人手编制安排等。

使用“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的梁喜欢和女儿已和护理员建立良好关系,梁婆婆亦会时不时跟护理员分享她以前的故事。

社区服务助长者减慢退化 护老者得喘息空间

梁喜欢现时已86岁,是一个患轻度认知障碍症的独居长者,她失去一边视力及听力,亦需以拐杖协助走路,女儿刘伙娇周一至周五会在早上过去照顾她,她亦已使用政府津贴的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近2年,主要是上门的认知障碍训练。对于梁婆婆而言,每次训练均是开心的时光,除了玩游戏外,更可以和不同的照顾员诉说她以前在大澳的旧事。

“她觉得现时每天都是赚回来的!”女儿刘伙娇说。“她不想到老人院,现在对她来说很自由,父亲离世前一段时间无法自理,她24小时照顾他,后来体力不继还是送到老人院了,她知道住老人院不好,现在可以自理还是留在家中生活。”

梁婆婆喜欢参加活动,亦有透过屯门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参与机构的迪士尼行、生日会等,但活动能力受限制,需要别人协助才能去较远的地方,但家人亦各有家庭,难以长时间照顾她。

女儿表示,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帮助她良多,护理员上门的时候,亦是她喘息的时间。“父亲离世后要和她常常独处,我跟她的火花也颇大,常常也会吵架。现在有人上门做训练时,又可以和她聊聊天,次次都不同的护理员反而是好事,她可以说自己以前的故事,多说几次也没人嫌烦,都没听过。”她指若没有了社区照顾服务,自己的压力会大很多。

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提供复康训练,亦是长者和其他人聊天的好地方。

社区照顾服务对于长者及护老者而言,都是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环,但现时轮候津贴服务时间长达11个月,即使特首林郑月娥抛出了“零等候时间”的承诺,却仍有很多规划上的改变欠宏观政策,如何达至“零等候”,除了增加名额以外还有配套上的规划需要政府着手处理。

各区中心数目不均 重新规划地区服务

作为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现时香港各区的长者地区中心及邻舍中心没有按长者人口比例设立,某些地区的服务不足情况严重,以现有的中心数目而言难以原区满足长者需求,政府应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加入以人口为基础的安老服务的规划比率,并考虑采用“屋苑为本”的方式预留地方作安老设施。

以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为例,现时按各区议会划分的中心数目和当区的长者人口总数比例各异,于北区平均每间中心服务长者人数超过1000人,而于深水埗区的数字则只有约200人,可见各区资源不均衡,政府亦没有因应长者的人口分布而提供适切的服务,规划上不够完善。此外,大部分日间护理中心于星期日不会开放,部分长者的需求难以满足,政府亦应考虑设立指引令长者在中心不开放的日子得到的必要的支援。

护老院舍及长者中心均面对人手短缺问题,政府于施政报告中提出以输入外劳应对,但长远无助解决行业青黄不接问题。(资料图片)

护老人手短缺 加强吸引年轻人入行

除了长者全日或部分时间由中心托管的中心为本服务外,如梁喜欢需要的上门照顾家居为本服务,亦需要更多的护理员加入,才能扩充现时的支援。然而,护老行业长久以来面对人手不足、青黄不接的困境,一直以来难以吸引新血入职,现时全港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只有60支,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队亦只有34支,只有地区中心才提供服务,人手亦一直难以扩充。

家区照顾支援最需要的是前线的基层护理员,而基层护理人员流失及空缺严重,多年来情况没有改善,加上长者人口数目持续上升,将来短缺的问题将会更加严峻。据社联2013年向安老服务单位进行的调查报告,本港安老服务单位的个人照顾工作员流失率高达23.4%,空缺率亦有12.4%,估计业内的基层护理职位短缺约一千人。而“以老护老”的情况也值得令人关注,就个人照顾工作员的年龄层来看,50岁或以上的工作员占超过一半以上,加上这群工作员的退休潮来临,可见前线员工的工作负担会更加沉重,有加强培训相关人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屯门区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为整个屯门区提供各类型的上门照顾服务,主要是复康运动及特别护理,亦有同时送膳、家居清洁等,但现时中心只有11名全职的前线护理员。主任王艳芳指,他们每天工作8.5小时,但每天每名护理员只能上门照顾到5-6名长者,提供复康及物理治疗服务,若长者同时需要送饭服务,则只能服务约3-4名长者。

参与了“青年护理服务启航计划”的颖祈,是院舍里少有的年轻面孔,为长者带来活泼生气。 (李泽彤摄)

此外,服务单位的大部分的护理员亦是40岁以上,50多岁的亦有,故机构亦有参加政府于2015年7月推出的青年护理服务启航计划,为有志投身安老及复康界的青年提供“边学边做”的机会。机构会在兼读制课程中同时让护理学员实习,最终培训他们成为注册保健员。但2年来机构培训了200多名学员,却只有2位获分配到屯门区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故此,要吸引年轻人入行,改善基层前线员工的待遇及晋升阶梯亦十分重要,让年轻人不会认为此行业属厌恶性工作,同时看到就业前景。过去两年的计划共招收了569名学员,但只有5个服务单位提供培训名额,加上有部分学员最后希望取得经验后再进修成为注册护士,为安老业培训的人手仍不足以满足需求。政府应考虑把这类提供更多清晰晋升前景的计划恒常化,为行业长远不断注入新血,改变现行青黄不接的情况。

潜在个案未能及早识别 加强对隐蔽长者支援

除了加强前线护理员培训外,专业社工方面的资源分配亦须重整。独居长者及双老家庭的数目为数不少,近年时有独居长者失救而死的新闻报道,亦反映部分的隐蔽长者没有及早被识别,不认识社会资源亦欠缺社交支援的问题。据2016年政府统计,65岁或以上的独居长者有超过15万户,而至少有一位已满65岁长者的双老家庭亦有约15万户,行动不便或是不想麻烦别人的长者未必会主动寻找服务或协助,只靠现时政府资助的地区长者服务中心的1-2位社工负责找出个案,亦难以找出隐蔽长者,提供适切的长期支援。

隐蔽长者需要更多社工的外展服务协助,但现时社福机构的人手编制却难以安排。(资料图片)

现行社福机构以整笔过拨款制度接受政府资助,不同机构的人手编制各异,社工的工作繁忙亦难以花大量时间于外展服务上,政府应考虑设立有规管性的指标,要求长者中心按政府设立的人手编制,规定聘用专责为隐蔽长者提供支援的社工数目。政府亦应落实设立个案管理制度,按每位长者在社署的纪录作跟进服务,让较少使用社福机构服务的长者亦不会完全失去支援。

要做好安老政策,政府不能单单以增加开支来解决问题,盲目增加院舍或社区服务的每年投入经费,或是把服务外判给市场,不但令安老服务质素因为人手、资源错配等问题而每下愈况,更难以监管市场运作。在服务需求日增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改善安老政策规划,从新检视各区的安老中心的资源及人手分配,令各区的长者均能得到适切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