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建设长者友善社区 居家安老莫沦空话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现代人生活繁忙,长者与家人聚少离多,中秋佳节,他们难得共叙天伦。然而,热闹过后,不少长者便要回归寂寞、无依的生活。现时香港的安老政策乏善可陈,社区的长者设施尤为不足,政府若然要落实“居家安老”政策,就要改善社区设施,让长者融入社区生活。

院舍照顾难治本 居家安老长者所愿

近日,行政会议成员、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接受《香港01》专访时,直言政策失衡令高比例的长者居于院舍,情况并不理想。他的说法与早前政府公布的“安老服务计划方案”的理念如出一辙。事实上,政府早已察觉这个问题,近年,政府提倡“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的安老宗旨,现实却是“两头不到岸”,既无法提供足够的名额,亦无法满足达八成长者居家安老的愿望。

政府若然能够今是昨非,落实居家安老政策,这态度确是值得肯定。然而,正如政策研究学者钟剑华指出,1973年时港英政府曾委托顾问研究安老方案,当时顾问同样建议政府落实“社区照顾”、“家庭照顾”,与现时“居家安老”的理念可谓相差无几,只是多年来仍与这目标相距甚远。“居家安老”是否能够落实,在于今届政府有多大魄力、决心执行政策。

荃景围街市内没扶手电梯,要靠楼梯上落。(梁鹏威摄)

宏观政策须落实 社会设施待改善

诚然,政府在社区规划方面并非无所作为,安老事务委员会在《安老服务计划方案》中建议以“屋苑为本”方式预留地方作安老设施,以及改善社区的长者友善环境。惟报告内容只不过属宏观理念,这些政策是否能够于社区实施,仍成疑问。事实上,过去政府在社区发展上未有依从《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已广为诟病,若其连最基本的规划要求也未能遵守,就更遑论建设长者友善社区。

政府必需思考如何将宏观政策转化成微观配套。举例说,居于公共屋邨的长者,住所附近是否设有街市对于他们的生活举足轻重。部分体弱长者仍有自理能力,在社区多走动能减慢他们身体退化速度,但若然走动距离太远,对他们太吃力,也只能无可奈何要寄居院舍。

部分屋邨已建成多年,不少入住的住户只留下独居长者或两老,周边的社区设施可能已跟规划时截然不同,令长者难以留在社区安老。举例来说,荃湾石围角邨本来设置商场及街市,但在领展转售物业后,街市空置率一度高达七成,53个档位中,37个丢空,长者要买菜的选择不多。而屋邨跟荃湾市中心亦有一定距离,对于需花长时间步行的长者而言,其实十分不便。

除了各类型的长者中心外,长者的休憩空间亦十分重要。领展辖下的街市租金贵、选择少已为人诟病,政府却对此问题一直视若无睹,漠视基层市民需要,对于长者而言更是首当其冲。例如随着房署将物业出售予领展,不少商场都将座椅清拆,老人由是失去了夏日乘凉的好去处。

本港正面对人口老化问题,安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议题之一。(资料图片)

建设长者友善城市 订立规划指标

可以说,前述的问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一直以来,长者的声音不被重视,他们也少有参与社区咨询,政府应该更主动探讨长者需要。事实上,2007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已启动“全球老年友好城市计划”,订立长者友善城市的规划指标。在计划发表后,不少城市、国家都纷纷响应,例如澳大利亚就成立了“老龄问题部长级咨询委员会”,订立出《澳大利亚首都特区积极晚年战略计划 2010-2014》。至于纽约、劳斯、萨尼奇等城市,也推出了相关倡议、策略。

随着“老龄海啸”将至,香港将需要更多供老人使用的社区设施。社区规划是居家安老的重要支柱,政府必须审视如何原区满足长者生活需求,参考世卫指引订出本地的长者友善城市规划方案,并加以落实,让长者得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