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网约车为什么需要合法化?

撰文: 于品海
出版:更新:

社会争议网约车合法化已经十多年,根据《香港01》的报道,香港政府最近将会让合法网约车成为事实。如果23条立法需要二十多年才完成,网约车合法化只是用了十多年,或许已经是不错的效率。问题是,人生究竟有几多个十年?网约车司机在过去十多年冒险经营,的士司机与网约车之间的冲突,让社会持续积存一股怨气和怒气,再次说明弱势群体长时期被不公义束缚的无奈。他们又有几多个十年等待政府官员的觉醒?

网约车是无力破除利益固化的缩影

网约车合法化或许即将成为现实,但网约车争议展示给大众的却远不止此,无数与网约车相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可惜香港的精英阶层不愿意面对。政府就像鸵鸟,宁愿将头埋在沙堆里,却不愿意触动阻碍社会进步的束缚。网约车合法化所代表的点对点运输行业只是冰山一角,网约车合法化既没有彻底解决的士行业的结构困局,更不足以证明香港政府有勇气和能力破除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利益固化藩篱。

网约车平台Uber于2009年在美国创立,2010年10月在三藩市正式推出第一版APP。(资料图片)

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网约车大约是在2010年的美国出现,然后在2012年,普通私家车开始加入,之后,这种互助式点对点交通成为常态。中国内地的网约车大约是在2012年成为社会议题。经过几年的争议,甚至发生一些社会冲突,最后在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联合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约车以及网约车司机正式成为中国社会的合法存在。香港的网约车困境却长时期被政府置之不理,任由两个行业的争执消耗社会耐心。

中央揪心冲突 特首从善如流

估计没有人怀疑中国内地的网约车服务为国家今天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然而,香港的网约车和的士之间的冲突自2014年开始就揪着香港市民的心,但香港几届政府却对如何解决问题采取逃避态度,视而不见,甚至有人污蔑这是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搅乱香港,将支持网约车合法化的群体污蔑为“黄丝”。问题不会因为视而不见的愚昧或乱扣帽子就消失,更何况有数据认为接近三万人参与过提供网约车服务,而绝大多数市民乐于使用网约车出行。相反,大多数人认为的士服务品质欠佳,车主剥削的士司机是社会不公,对的士牌照进行炒卖是的士问题的罪魁祸首,的士行业的困境是咎由自取。由于缺乏立法魄力,香港政府一直强调网约车是违法的,随着的士业界反弹升温,警方更多次“放蛇”拘捕“白牌车”司机。

6月16日,警方在西九龙区内“放蛇”打击白牌车,拘捕两名司机,扣查一辆Tesla及一辆丰田私家车。(郑宇霞摄)

根据《香港01》报道,中央一直关注香港政府如何处理网约车争议。可以看出,过往的处理手法非常笨拙,严重缺乏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事情的持续恶化让中央无奈只能要求港府必须将问题解决。无论资讯是如何传递的,香港特首最后从善如流,不再固执地坚持网约车非法,而是计划通过立法使其合法化,化解产生社会冲突的根源。最近包括民建联等政党一改模糊立场,开始呼应特首的态度,估计不少人都庆幸事情终于有望得到解决。

专页|网约车合法化延宕11年终成定局 八个字改变命运

问题是,单靠网约车合法化是否能够彻底解决点对点运输的畸形发展?这又要视乎解决问题的人会否只是看见网约车合法化的积极作用,却看不见它可能同时产生的“消极”后果,包括暴露的士行业早就泥足深陷的困局。目前的士行业的经营困境不会因为网约车合法化而改变,情况只会继续恶化,甚至令持牌车主和司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突出,的士司机很可能需要更艰苦经营,一些年老的司机或许因而被彻底淘汰。

根治的士困局才能真正杜绝社会隐患

的士牌照价格将会是第一个被冲击的对象,牌价有可能彻底归零,一些专注于服务炒牌的财务公司可能倒闭,不善经营,只是通过炒牌牟利的持牌公司同样会遭遇巨大亏损。当然,的士牌照是合法牟利工具,如果不是因为炒卖,牌照成本不算是营运者的负担。在内地市场,的士除了在特定地点是唯一载客工具(深圳湾口岸只看到的士排队就是一例),它同样可以从网约车平台获取订单。部分乘客还是会专门选择的士,总觉得的士可以提供更安全的出行服务。

翻查过往的士交易资料,成交价升幅都不是与通胀挂勾,而是市场主导。(资料图片)

的士经营的弱势除了所谓牌照成本,还有就是营运成本以及车辆的老旧。当网约车合法化之后,估计不少于数千辆正规网约车全职进入市场。由于汽车较为新净,召唤更为方便,必然更大地削弱的士竞争力,甚至在价格上挤压的士。如果的士车主持续坚持租车价格,的士司机的收入将会被逐步阴干,的士司机权益将会成为社会的重大隐患,不能不理。

内地网约车成功运行的一条主线是司机收入不俗和稳定,主要原因是电动车的采购成本快速下跌,营运网约车的电力成本远低于汽油,而且价格得到保障。香港的牌照成本、交通工具成本、电力成本等等能否维持合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从事相关行业的几万名司机能否获得稳定收入。对香港政府来说,落实网约车合法化之后,必须规范好行业生态,确保从业员不会从一个困局跳进另一个困局。既要提前做好对网约车平台的监管,更要持续优化网约车和的士从业员的经营环境,避免特定利益群体延续任何形式的垄断。

的士的传统产业生态依然存在各种弊端,要让牌照持有人彻底消灭炒卖习惯、专注经营的士和提升服务并不容易。的士无疑是依然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点对点交通工具,但这个行业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真正脱胎换骨,积极参与到新型的点对点运输服务生态,进行良性竞争,提升数字化能力。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香港成功转型的纲领,香港需要在改革这项关键要求的前提下,继续强化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治理主线。(政府新闻处图片)

趁势查找治理缺失 主动推动改革

香港政府如果能成功解决网约车合法化问题,必须乘胜追击。一方面,政府应该更全面就点对点运输行业的社会及产业价值进行检讨,提供合理合法环境,令市民、司机、行业、社会各方都能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借此次改革全面反思香港治理架构为什么没有方法和魄力解决问题,令中央被迫出手,更要专注于更好地培育香港的改革精神、魄力、方法,主动推动改革,而不是最终被中央改革了。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香港推动发展及转型的纲领,它很好地说明香港回归后的治理与港英时期的治理的差异所在,但不少人曾经误解“五十年不变”,以为“改革”就是违反“不变”原则。这种误解让人啼笑皆非。更讽刺的是,当国家提醒香港,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一些人竟然将其曲解为事情都应该等中央发话才需要处理。中央近年告诫香港政府及行政长官,他们是香港的当家人和第一责任人,这种告诫就是积极认识“一国两制”的证据。

如此表述当然不是否定中央的全面管治权,而是要在改革这项关键要求的前提下,继续强化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治理主轴。在关键社会事件上提示香港官员有效施政,同样是“一国两制”的积极表现。如果还有人强调中央对香港事务最好不闻不问,那是没能醒觉那种心存偏见的过时观点早就一去不复返。这种人自然无法明白,在特定挑战面前积极沟通、共同应对,解决民生困局,也是“一国两制”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