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劳福房屋纵有方向 工联会仍须懂治本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今个财政年度先遇上反修例风波,再来新型肺炎肆虐,对港人而言好不艰难。即将于周三(26日)到来的财政预算案引来界关注,工联会等多个政党早前交出多个财政预算建议,各个政党少有地意见一致,不约而同要求政府派钱。工联会黄国健形容目前社会人心惶惶,立法会会议上当面要求司长每人最少派一万。不过,财政预算案关乎政府未来一年施政,在派钱一万成为焦点之后,政府的预算该何去何从,才真正考验各个政党的能力。

今年对港人而言好不艰难。(资料图片/陈晶琦摄)

只见近火 不见树林

随疫情发展,市民出街也不敢到人多地方,昔日的繁华街道冷冷清清。市道惨淡,首当其冲是从事饮食、旅游、零售等行业的星斗市民,工联会在其财政预案的建议中详列多种不同津贴,失业者可以有失业津贴,中小企有请人津贴,学徒计划有津贴,单位维修有津贴,父母生仔、子女长大也有津贴,以至综援、职津、长生津加码、公屋免租,诸如此类。社会遭遇逆境,要求政府加开津贴支持市民渡过难关无可厚非,但政党不能止步于此,对社会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视而不见。

工联会不少建议都切合社会需要,但未能针对结构问题。举例而言,他们要求政府向全民提供1,000元资助使用康文署辖下设施。让市民多做运动的原意是好,但本港体育馆数目已低于政府公布的《规划标准》,加添补贴其实不足以让市民有场“打波”。这就是我们常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头痛或脚痛的成因可以在其他位置。

要真正令到楼价及租金可负担,不能靠租金免税额,始终须从供需关系及全面市场规管着手。(资料图片)

房屋问题小修小补

工联会作为一个立足于基层、以经济左翼为本的政党,不少建议都涉及增加公共开支,在劳工福利、教育等各方面保障市民。但须知道,香港投放在扶贫、教育、社会福利等的开支,其实大大受限于收入结构,因为政府将卖地收入列作资本收入而非经营收入,只注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用作基建发展。此等结构成因必须改变,方能真正改善香港社会。

又如困扰港人多年的住屋问题,工联会不少招数都能压抑炒风,例如增加买家印花税(BSD)、开征资产增值税等。然而,要真正令到楼价及租金可负担,不能靠租金免税额,始终须从供需关系及全面市场规管着手。

工联会提议向轮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家庭提供租金津贴,并尽快检讨《业主与租客(综合)(修订)条例》,为㓥房作租务管制。但整个私人租务市场早已随楼市升幅脱彊,各类的住宅单位几乎亦须租管重置理性。再者,为限制业主加幅,租金管制应如何设计,往往是成败关键。若然此等问题未解,房屋负担也未必能减轻。

在房屋供应方面,工联会建议在启德发展区兴建过渡性房屋。不过,“过渡”性质的发展规模始终有限,整体基层的住屋环境仍难依靠过渡房屋得到改善。若工联会试图以过渡性房屋解决纒绕香港十年的痼疾,实在无法说服港人他们有解决房屋问题的意志。

要解决基层住屋困境,工联会应该积极推动政府,从速履行去年施政报告时的承诺,在财政预案中为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购发展商的闲置农地作好准备,为香港的顽疾对症下药。而工联会提出的租津、租管措施,更不能只限于提供租金津贴、条例检讨,而是应由政府进一步平抑市场租金,在短期内纾缓租户压力,并保障租户的居住权利。

当社会百业萧条之时,香港人只能寄望业主开恩,政府只能呼吁业主减租,便是“大市场、小政府”种下之恶果。(资料图片)

手停口停 正是结构矛盾

以劳工权益为旗帜的政党有时予人只知增加福利之感,却无力触及经济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津贴补助可解燃眉之急,有钱到手也易赢得选票,但香港社会实际需要甚么?怎样走出困局?

例如当社会百业萧条之时,香港人只能寄望业主开恩,政府只能呼吁业主减租,便是“大市场、小政府”种下之恶果。当社会保障不足,工人在市场议价无力时,需要的就不只是派钱,而是全民退保、五天工作周、集体谈判权等。甚至乎当经济出现周期波动,政府救市动辄以百亿计的时候,我们既要推动香港扩阔税基,为长远增加投放予民生范畴的经常性开支做好准备,也要提供更多具发展潜力及待遇优厚的创业与工作机会,直接扶倾济弱。

如果派钱能解决问题,不少政党的建议书都是一服良药。可惜,香港的问题远不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