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小修小补利得税 民主党建议缺远见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新一年财政预算案发布在即,不同政党陆续发布建议书。民主党上月中向财政司司长提交近193项建议,其中重点要求政府回应政治诉求、向所有市民派钱纾困及向区议会提供财政资源。建议书内固然有不少值得讨论、参考的地方,然而香港身陷复杂的深层次矛盾中,制定财政预算案必须高胆远瞩,方能有效协助重振经挤、改善民生,若建议短视、甚至泛于政治化,无助社会走出困局。

财政预算案并非施政报告,理应聚焦资源调配、公帑运用等问题,根本无必要将之与政治争议捆绑。惟民主党整份建议书的首项建议,正是政治化整份财政预算案;报告虽强调“政治问题必须政治解决”,却倡议以财政预算解决政治诉求,如要求政府须回应“重组警队,阻止警察滥捕的诉求”。先不论此般情绪化的建议是否有助改善警队表现,如此政治化的诉求根本与财政预算难以扯上关系,民主党实不应该以财政预算案作为宣泄政治立场、诉求的平台。

民主党的财政预算案建议中,包括不少针对反修例、警队的措施。(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再者,纵然反修例风波引起前所未有的政治困局,当中社会的不满亦与本港复杂的深层次矛盾不无关系,绝不能只简化成“政治问题,政治解决”。举例说,近月爆发新型肺炎,本港随即陷入严重的防疫及医护危机,当中公营医疗系统“爆煲”问题再次浮现,甚至助长医护罢工情绪。公营医疗系统压力无疑与政府防疫工作不力有关,但同时亦折射出医疗系统效能久未改善的老问题,而港府过去数十年奉行新自由主义式管理,不断削弱公营医疗系统的人手及资源,才是问题的症结。这般的深层次矛盾,难道不是当前民生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吗?惟民主党在医疗卫生上只是略作建议,明显未能搔得着痒处。

部份建议可取

平情而论,诸如土地及房屋般的结构性问题,民主党的建议不无可参考之处。首先,民主党建议预留1,500亿元成立“收回土地基金”,以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大规模收购新界棕地及发展商1000公顷农地储备之用,并以此作为公营房屋和过渡性房屋的土地来源。港府去年尾表示将会运用《条例》收地,若要购得足够用地以发展足够的可负担公营房屋,无疑需要庞大的公帑支持。其次,民主党亦建议重新定位市建局作兴建资助出售房屋的机构,并倡议政府为此提供足够的资源,这亦是助市建局重拾公营机构的社会责任,让市区重建脱离单纯商业化的操作,让普罗市民更能受惠。

不过,民主党不少建议只为小修补,与改革仍有一定距离。以交通为例,民主党倡议进行不少连接新界各区与市区的交通研究,甚至指政府长远应研究是否兴建第四条海底隧道,这些建议对改善目前交通恶况固然有可取之处,惟长远只会继续纵容本港新界与市区居住与职位分布不分均的空间格局,新界通往市区的交通问题只会无日无之。如要彻底扭转困局,理应鼓励政府拨出更多资源研究于新界设全新商业中心区,创造新界独有的就业中心。

仍然缺乏远瞻

至于有关“派钱”方面,除了提出一连串的税务宽免外,民主党一如其他政党鼓励政府向市民直接发放现金纾困,甚至要求须向所有市民不分年龄、阶层“派钱”10,000元,尺度较其他政党所倡议有过之而无不及。毋庸置疑,香港连接经历反修例风波及新型肺炎爆发,民生大受影响,政府欲以现金支援市民纾困不无道理,但派钱终究为短期的缓兵之计,社会更为需要的是全方面的改革、重建,诸如社会已讨论多次的经济结构重整、产业转型等,民主党并未有提出仔细的财政倡议,实教人感到失望。

更甚者,对于整个公共财政的长远改革,民主党更是无深远的洞见。港府过去管理公共财政的最大问题除了盲从量入为出的信条,就是对市场放任不管,助长贫富悬殊。社会多年呼吁税务改革,即如首富李嘉诚早年亦倡议提高利得税,可见富有者实有必要承担更多的公共财政责任。然而,民主党关于公共财政的建议,较有亮点的只为建议引入利得税三级制,将利润为200万至1,000万企业的利得税率由16.5%宽减至13%,同时只将利润超过1,000万或以上的公司的税率由16.5%微调至17%,这样的小修小补对中小企的帮助可谓微不足道,亦没有检讨及扩阔税基,无助促进经济公平分配。观乎美国总统选举的辩论台上,参选人也围绕税改而争辩,香港的从政者何时才能针对问题核心对症下药?

我们期望,民主派既然获民意支持,必须拥有更高更远的视野,带领香港彻底解决诸种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