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回收.01倡议】推动产业升级 业界自给自足 不能单靠大陆
3R(减少(Reduce)、重用(Reuse)、回收(Recycle))在香港已提倡多年,是处理都市垃圾三条重要支柱。其中环保回收近年在香港积极推动,固体废物的回收率从2000年开始渐渐上升,2010年更突破一半,达52%。回收业表面看似稳步上扬,然而在2010年后的回收率却不升反跌。最新的数据显示,2015年回收率已退至35%,回复至2000年水平,换句话说这近二十年的废物循环事业毫无寸进,政府无法推进废物处理跨越关口,突显政策失败,不进则退。
香港每年于堆填区倾倒超过300万吨可回收再用的废物,长此下去,再多的堆填区也不足应付。数据表明,政府一直以来推动环保回收的政策方向错误。要改善香港垃圾回收,政府必须一方面大刀阔斧地从建立一个有自给自足的回收作业链,另一方面在社区推动一个有效的回收系统,强化效率,避免再出现“垃圾掉进回收箱,最终却埋于堆填区”的情况。
回收业过度依赖大陆 政府应主导产业升级
香港回收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过度依赖中国大陆,根本无法独立运作。由于现时回收产业普遍低端,一般将香港能收集到的垃圾打包输出外地便可图利,当中近九成更是运回大陆。由于之前大陆大量接受劣质垃圾,香港的回收公司毋须花太多工序处理垃圾,便可运回大陆图利。从2000至2010年间,虽然回收率表面上节节上升,但同时本地回收比例却渐渐下降,由12.5%下跌至2007年的不足1%。由于香港自己无法处理这些回收垃圾,所以一旦输出到大陆的管道出现问题,便将打乱整个本地回收业。
2011年大陆开始收紧塑胶废物进口,对香港回收业影响甚大。香港塑胶回收量在2010年高峰时达1,573万吨,但至2011年却下跌至839.3万吨,到2012年更仅余308万吨,两年间减少八成。塑胶废物在两年间突然大幅减少,是因为大陆收紧进口塑胶废物;一方面垃圾的出口价下降,另一方面香港的回收商将垃圾送返大陆前须花更多工序,令成本上涨,最终使回收量急跌。2013年初,大陆政府展开“绿篱行动”,进一步收紧所有进口垃圾,更令香港回收业雪上加霜。今年9月,香港废纸回收商因大陆推出《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导致停止回收几天,废纸掉满街道,成了俗称“废纸围城”的事件。
香港过于依靠大陆接收垃圾,令本身已非常低端的垃圾回收产业链日趋倒退。2000年香港尚能自行处理八分一的回收垃圾,但2006年香港唯一的废纸处理工场南华造纸厂结业后,几乎完全没有自行处理垃圾循环的能力。随着中国大陆发展日益重视环保,向大陆输出垃圾再永远无法回复当年的水平。香港垃圾回收如要继续推展,必须提升整个产业链,确保有自行循环垃圾的能力。
回收垃圾本身需要投入的购买机器等巨大投资,而收回利润需要靠长线投资,加上单独依靠业界进行提升根本不切实际。参考亚洲邻近地区,日本和台湾等回收业较成熟地区,政府都担当主导角色。例如在台湾,一般家居垃圾回收都由政府包办;在日本,政府会补贴指定回收商进行垃圾回收。香港虽然斥资十亿设立了“回收基金”,但基本只是开放予公众申请。《01观点》先前早已指出基金申请手续烦琐,要求不切实际,而业界回应冷淡。
政府在推动垃圾回收业的发展过于被动,亦将领导角色交予业界自行解决,一贯其“新自由主义”市场主导的风格。然而,回收业本质上属于公共事务,即便不是由政府一手包办亲力亲为,也应由其主导整个发展:
一、应针对现时废物回收的现况作出规划。固体废物中以塑胶回收率最低,只有近一成,必须优先处理。此外,难以输出的厨余也是另一大类的废物,现时每日就有约3,600吨的厨余倒进堆填区。政府应先考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二、本地回收的一大问题是欠缺土地,政府应主动预留合适土地作建立回收厂房。
三、政府应主动鼓励业界提升产业,完善补贴基准和厘清补贴内容和项目,使它们具备自行处理香港垃圾的能力,而非只是守株待兔式等待业界申请基金。
回收效率低 加紧推行污者自负制
香港废物回收除物身了业界的结构性问题外,在社区推行方面亦有重重困难。现时废物回收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法有效率地收集垃圾。香港虽然每天都生产大量可回收的垃圾,但垃圾的分布却非常分散。回收公司在一个收集点中可以收集到的垃圾有限,如要到不同地方收集,就得付出高昂的运输费用。
纸张与金属垃圾质量较高,相对收集起来较有效率;但塑胶垃圾质量远比其他为低,每走访一个回收点能得到的塑胶有限,变相增加了回收商的成本。回收商欠缺补助,为了营利自然会选择收取点。有部分收取点的负责人愿意补贴回收公司交通费,才会有回收公司来收取垃圾,反之一些偏远和效率低的收取点,又不愿补贴交通费,便无人收取垃圾。大量塑胶即使已投进三色回收筒等指定回收点,最终也无法被回收而要倾倒至堆填区。
更讽刺的是,香港却仍在输入塑胶垃圾。社区大量垃圾无法送达回收工场,引致回收工场无法完全用尽其机器的处理量;为了更有效利用机器,工场只能从外地进口垃圾加工图利。港台节目《铿锵集》于12月的节目《废胶围城》,引述龙鼓滩的一个废胶回收工场每天能处理60吨胶,但因无法于本地收集足够的垃圾而须进口废胶。这边厢工场要进口垃圾,但那边厢香港却每日将200吨塑胶倒进堆填区。事实上,有不少废胶掉进了回收筒后,最终仍被掉进堆填区。这种荒谬绝伦的情况反映了回收制度失效,急须从根本进行整体改革。
就如先前所讲,政府在规划香港回收业上极不愿意担当主动角色,只是一味期望业界能自行解决问题。面对废胶回收的问题,政府不单不思进取,反而倒行逆施。环境局于本周进行新的回收宣传时,旨于教育市民将废胶分类,只将回收价值比较高的第一、二号胶料回收,其余则应掉弃。废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回收作业并不一样;故此教导市民分类可方便回收,本是环保善政,在日本和台湾等地也早已有之。然而,政府却鼓励市民将价值低的废胶掉弃,反映了其根本不愿意承担大规划改革的责任。
相比起香港,起步较慢的大陆政府也在废物回收制度走得比香港更前。本年大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于全国46个城市试行。在此方案中,政府相关的机构须强制进行垃圾分类,也会诱导民众自行进行分类。除了分类外,政府更会整备回收设施、垃圾房、转运站、运输等,由政府主导整个回收作业,以确保成效。香港现时废物回收的关键问题在于收集成本高昂,当中以废胶尤甚。政府在此理应制定一套新的机制补贴回收商的交通费用,甚至亲自进行回收。在此前提下,我们才可以继续深化推广环保意识、强化市民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建立完善污者自负的垃圾收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