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一年玩一次留下永恒毒害 弃买荧光棒毫无异议
尽管港人更著重保护环境,但中秋过后仍然遗下逾50公吨垃圾,劳烦清洁工处理。更甚者,当中夹杂大量难以回收而且伤害环境的荧光棒,而不少地区也出现荧光棒挂满树上。环保署及环保团体多番宣传弃买,成效有限。有团体推算,去年香港丢弃超过4千万支荧光棒,还有上升趋势。一年玩一次荧光棒,遗下永恒毒害,值得么?
好玩但易破损 部份未达安全标准
荧光物质的主要成份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phenyl oxalate)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只要屈曲荧光棒,混合上述化学物及双氧水,就能发光。我们难以追寻何时开始在中秋节玩荧光棒,但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也喜欢看见它夜里发光,而且颜色多种多样,廉价又易于携带,相当受欢迎。
其实,海关一直有留意荧光棒的安全质素。产品现时受《玩具及儿童产品安全条例》规管。不论生产、进口、供应也需要符合安全标准,并附有识别标记,即生产、进口及供应商的名称及地址,否则违法。在上月,海关在市面购买并测试荧光棒及其他玩具,又提醒不过过度折曲荧光棒,避免渗漏液体。
荧光棒的危险之处,在于一旦折断,人误触皮肤或者消化道,就会中毒。过往有人因为拗断荧光棒,被里面的荧光剂溅伤眼睛求医,乐极生悲。然而,观乎我们购买荧光棒的经验,产品附带的资料不多,安全标准成疑。
规管不及煲蜡灯笼 政府须加强规管销售
面对此等潜在风险,家长有责任将之远离幼儿,年纪较大的子女也需小心使用。政府在呼吁市民不买即弃荧光棒外,更应该加强规管销售,例如只准销售外膜加厚的荧光棒,避免折断,并严加抽检。
有人会质疑规管过严,破坏市民庆祝中秋节的气氛,但我们只要比较类似产品的规管力度,就显示现时规管荧光棒的力度太轻。即使不含液体的电灯笼,海关也禁售包装胶袋厚度不足,或者没有标明电池安全使用指示的产品。政府更加不纵容随处煲蜡。因此,严管荧光棒理据充分。
物料污染环境 替代品不减兴致
荧光棒除了有安全风险,更加破坏环境。回收和洁净荧光棒的塑胶和玻璃的工序繁复,不具回收价值。荧光棒的寿命极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难以有长远用途,人们唯有即用即弃。近年中秋节也出现发光树,树干挂满荧光棒,及后无人清理。有民间团体曾经试过回收荧光棒,最后也直接呼吁市民不要购买荧光棒,免得制造垃圾。
中秋减少用荧光棒,纵然不习惯,但不会影响生活。回顾一下,科学家在1960年代参透荧光反应的原理,荧光棒成为演唱会助庆物,也是1970年代起的事,在华人节庆流行就更加后期,是否属于传统文化可以商榷。但当玩荧光棒已经成为活动一部份,我们只好逐渐改变习惯,有人建议替代品,例如有外国公司研发了可重复使用,吸收和释放光源的颗粒,声称适合玩乐和露营。不少艺人在演唱会鼓励乐迷手机开灯或者下载荧光棒应用程式,代替荧光棒海。我们有方法兼容节日气氛和减少浪费。
节庆本应开心,但开心过后,如果是垃圾处处,其实是把欢乐建筑在清洁工和土地上,有欠道德。荧光棒既不利环保,也对儿童构成安全风险。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其害处,减少消费。政府也有责任提升荧光棒的生产、入口和销售标准,减少意外,短线鼓励使用替代品,长线鼓励减少耗用。总体而言,全社会也要思考,如何在节日和大型活动提倡环保,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