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医疗史护士角色未受重视 广华医院口述历史补全缺角|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提灯者”是南丁格尔提灯巡视病房的形象,这位十九至二十世纪的伟大人物,凭一腔拯救伤者的热诚,将一门以往由社会低下阶层担任的护理行业,推动成为医疗专业,并奠定护理教育发展基础。二十世纪初,香港亦紧随欧美步伐,推动护理行业发展及提升护士地位,广华医院正扮演承先启后的角色。1921年,广华医院护士学校成立并招聘女看护生,到后来香港确立护士注册制度,护士毕业生专业资格获得认可。多年来,护士学校培训出不少人才,也承载了香港护理人员的发展史。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提灯者言—广华医院护理教育历史》:护士角色需受重视

香港护士(余俊亮摄)

《提灯者言—广华医院护理教育历史》一书梳理了广华医院护理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访问24位1960至1980年代广华医院护士学校的毕业生,或有多年护理教育经验的护士。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讲师罗婉娴博士是本书编者之一,她言香港医疗史大部份著重医生角色和医疗发展等,护士角色未受到重视,而东华三院有系统地保留了相关的档案资料及研究纪录,她希望能够结合学术与口述历史的部份,重现香港护理历史的发展。

《提灯者言—广华医院护理教育历史》书封(图片由开卷乐提供)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广华医院于1911年正式营运,是当时九龙区唯一一间医院,几乎照顾九龙区所有居民的需要。由于医疗需求殷切,医院于1922年以师徒制方式聘请女看护生,学习护理知识。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少战前离港的居民回流,加上随国共内战爆发,大批难民涌入香港,以至人口急升,医疗需求大增,故需大量看护人手。当时伊利沙伯医院仍未建成,广华医院成为培训看护人手的基地。投考看护并不容易,由于薪金高待遇好,投考人数众多,故门槛亦相对高,需要初中毕业并且通过中文作文、算术及简易英文试,成功过关后的看护生会分派往东华医院、广华医院等实习。据档案所载,1947年有300人投考,只有45人获取录。看护生训练期为三年,完成第一年修读后需要参加护士初级试,三年训练期满再参加高级试。看护生入学半年后,更需要由医院的医生、女看护长和教师评核成绩和操行。如果三次应考毕业试也未能通过,便不可以再应考,意味要放弃这事业。

广华医院(欧嘉乐摄)

七、八十年代,香港迎来婴儿潮,书中记录了不少当时助产士的经历。前广华医院妇产科病房经理何丽雯在书中述说自己37年的工作生涯。其时她接生无数,最高纪录正是1970年代初,产房一晚迎来30个新生命。广华医院主要服务九龙区,而七十年代有不少水上人聚居于油麻地,前广华医院护士学校校长李淑芳亦分享她曾经为水上人孕妇接生,那次竟是该孕妇的第14胎,妇人更指希望有更多子女帮忙捕鱼,“不用再请其他伙记,我们自己全家人搞掂”。可是当年孕妇没有产前检查,曾经到临盆时才发现“臀先露”(胎位不正)。为了避免胎儿在子宫窒息,即使医生未能及时到场,助产士也要硬著头皮地“一手包办”为产妇接生。当时医院床位不足,甚至要两个产妇同床,或是婴儿与妈妈一起睡,护士们忙于照顾,工作相当辛劳。

医管局护士(资料图片)

二十世纪末,护士学位化成大趋势。1999年,医院管理局宣布停办辖下各医院的护士学校。广华医院护士学校由1921年成立至2002年5月,共培训了5,394名注册护士及3,300名注册助产士,而这种以医院为基础的学徒式训练,亦成为历史。《提灯者言—广华医院护理教育历史》一书正好予人理解香港护士发展的脉络,并让读者重新审视护士在医疗发展的定位,对于他们的工作困境、人手不足等问题予以正视,切实地尊重这班辛勤劳碌的“提灯者”。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开卷乐其他文章:西西纪念特辑|西西天马行空诗作表现我城独有的叙事述说

【开卷乐其他文章:西西纪念特辑|一生爱“玩” 曾道:游戏本来是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