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翻译游戏衍生双语香港诗集 挑战表达口语书面语分别|开卷乐
饮江是香港著名诗人,著作等身,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工人文学奖、职青文学奖及香港中文文学奖等诗歌创作奖奖项。可是今次出版诗集《搬石:饮江诗选》(《Moving a Stone: Bilingual in Chinese and English》)之缘起,却是别人的一场翻译游戏。本书译者之一谢晓虹表示,极少数香港诗集会译成英文,因为翻译诗歌不是轻松的事情,当中的意境与感觉比字面解释更重要。因此要在香港出版这本中英双语的诗集,殊不简单。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一场翻译的缘份 中英双语诗集 ──《搬石:饮江诗选》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饭桌旁的翻译游戏
谢晓虹与另一位译者James Shea本身也是作家,早在2013、14年左右,James来到香港,与谢晓虹在餐叙时谈及香港文学,请她介绍一些香港的诗歌。然而当时香港诗歌少有英文版,于是谢晓虹便即席为他翻译和介绍饮江的诗。本身只是朋友间的谈天话题,但二人渐渐发觉这个诗歌翻译工作别具意义,于是萌生出书的念头。
要将翻译诗出版成书,不像朋友间分享般随意,规格可要高得多。二人开始搜集资料,并拿著厚重的研究材料请教原作者饮江,以漫长的时间翻译了100多首诗作,最终选出50多首收录在诗集内。谢晓虹希望诗集尽量呈现饮江诗作的不同面向,长诗、短诗、组诗,不同题材与风格,一应俱全。谢晓虹坦言,语言的限制也是选诗因素之一。他们发现,有些诗作跨越到另一种语言后,很难还原该诗歌完整的感觉及意涵,而最终选出来的作品,都是译者自信翻译成功的作品。
饮江曾谦虚地笑言,这本诗集是“执到宝般的礼物”。当初得知谢晓虹有意翻译他的诗,他便幽默地说:“自便啊。不要烦到别人就可以了。”虽然他自谦说惶恐拙作花了别人的时间,但言谈间也难掩喜悦。他亦很乐意为这本诗集与两位译者互相交流,一同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是一个剧场
翻译诗歌不简单,尤其是翻译饮江的诗更具挑战。饮江的诗作以语言的跳跃见称,如〈一首母亲玛利亚赖斯小姐之歌(给母亲)〉之中,便有中文书面语、广东话口语和英文三种文字。这种语言风格,既反映出诗人的性格,也很有香港特色。饮江自言,这种活泼的语言安排并非有意经营,相反是他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刻意与规限,因为他的日常都是这样,以不同语言接收养份,作为诗歌的材料,也就顺其自然地在笔下表达出来。
在原作中这些活泼的语言元素,却成为了两位译者的大挑战。怎么在英译之中显出中文书面语与广东话口语的分别?原本是英文的诗句怎样再翻译成英文?谢晓虹动用了不同翻译策略,呈现原作的混杂丰富,例如用了注释及字型的小技巧,尽量保留原作的兴味。其中让谢晓虹头痛的一篇是〈伏匿匿躱猫猫练习曲(1-6)〉,在字义上,“伏匿匿”和“躱猫猫”是同一个意思,英文即是Hide-and-Seek,但总不能译成Hide-and-Seek-Hide-and-Seek吧?最后,他们想起了Peek-A-Boo,这一种类似又不完全等于Hide-and-Seek的游戏,并将诗名翻译成〈Études No.1-6 for Hide-and-Seek-Peek-A-Boo〉,锐意保留了儿童游戏中好玩有趣的发音元素,且字词意思相近。
欣赏着这些翻译上的缪思,饮江形容,自己像提供了一个脚本,而翻译就像是剧场上的表演者,在作品中演绎了脚本所写的性格,“自己也好想进入他们的语言世界参与这个戏剧,这个经验很开心。”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延伸阅读:公屋|得奖作家重现办馆人间烟火气 最贴地反映基层生活】
【延伸阅读:死后移民指南!澳籍设计师收集各式纸扎品 幽默复制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