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戏院老板日记见证粤剧转型 当年如何面对激烈竞争?|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太平戏院这名字年老的一辈应该较为熟悉,它1904年于塘西(即现时的西营盘)落成,1981年结业,是香港早期最大型戏院之一。源杏翘于19世纪末用两个大洋购下太平戏院,成为第一代院主,并将戏院改造成粤剧表演舞台,空档时播放影画戏。源杏翘儿子源詹勋二十年代开始承接爸爸的事业,成为第二代院主。太平戏院营运超过半世纪,经历三代院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程美宝整理了源詹勋的日记,撰写了《太平戏院纪事——院主源詹勋日记选辑(1926-1949)》一书,以源詹勋第一身视角,带领读者见证香港二十世纪中叶的变化,走进太平戏院的大时代。
文︰笔从心|原题:《太平戏院纪事——院主源詹勋日记选辑》——大时代洗礼下“现已大个”

太平戏院(资料图片)

无心向学有志于剧

现存日记由1926年开始,刚好是源詹勋入读香港大学的第一年,如1月15日记入住大学宿舍:“是日下午进居于梅宿舍。”事实上,源詹勋无心向学,成绩未如理想,甚至觉得读商科课程浪费时间,年少气盛不时吃喝玩乐,打乒乓球、打麻将、上妓院“打水围”。虽然如此,他却爱看文学书籍,也对粤剧有浓厚兴趣,后来退学接手父亲的太平戏院生意。源詹勋由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慢慢身兼多职,不单是太平戏院的老板,也是太平剧团班主。他既要管理公司财务,也学习编剧打曲,撰写广告,大小事一手包办。日记选辑拣选1926至1949年份,这二十多年间正是粤剧经历大转型,由官话转白话,剧本、音乐、表演亦受西方影响,源詹勋亦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如太平戏院由一开始播影画无声默片,至1932年大装修加设有声放映机,播放了全港首部有声电影。源詹勋的戏班也有名伶马师曾和谭兰卿等人才,令戏院及太平剧团在商界激烈竞争下仍屹立不倒。

《太平戏院纪事——院主源詹勋日记选辑》书封(图片由香港电台开卷乐提供)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源詹勋打理太平戏院有声有色,举例说,1936年2月,马师曾、谭兰卿在太平戏院连续几天重演轰动中西文坛的古装名剧《王宝钏》,时任港督郝德杰于2月25日10时前往参观。日记写道:“《王宝川 (钏)》一剧轰动一时,十六日内连演六次,中西人士纷纷来观,粤剧而能向国际发展者,当以此也。”就连当时排位亦极其讲究:“本院秩序,(一)头一、弍行太平位用红布椅笠,(弍)正门石级排满生花,(三)往金陵借便茶壶、茶杯,每人一份,用铁观音茶叶冲滚水……”当然太平戏院不是一帆风顺,至日占时期日军实施严厉管制,源詹勋需要汇报太平戏院的营运细节。日治政府推行“归乡政策”,为方便管理归乡侨民出入境,更一度征用太平戏院作为“宿泊所”,为这些人士候船期间提供免费住宿。挨过艰难日子后,太平戏院迅速回复原貌,重新开业。

源詹勋先生与马师曾,照片背后有“11/9/1938”字样 香港文化博物馆藏品 (图片来源:三联书店Facebook)

日记剖白心情

太平戏院结业后,第三代院主源碧福将万多件戏院文物捐出,如各式公司书信往来、帐目等等,唯独爸爸源詹勋的日记因涉及个人私隐而保留,未有公开展示。程美宝因缘际会下认识了源碧福,并曾一窥日记真貌。程美宝指人的生活亦是重要的历史纪录,日记有其第一手史料的价值。她明白到源碧福的顾虑,因此在整理日记时作出调整,以“最大化的原则”,一方面略去最隐私之事,另一方面忠于日记内容,《太平戏院纪事》中,几乎保留了九成多的原来内容。

源詹勋先生日记书影(部分)(图片来源:三联书店Facebook)

程美宝大致将日记概括为“鸡毛蒜皮、蛛丝马迹、剖白心情、欲言又止”,也就是说日记有不少饮饮食食、生活日常这些鸡毛蒜皮之事,就连茶钱也记录在案,正因为如此才能侧面反照当时的社会现况,再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发掘史料,如透过日记与史料互证,发现有些信件写了却根本没有寄出。源詹勋写日记时理应是私人之事,故感情真挚,感情生活与家人关系变化等心路历程表露无遗,有时亦会因感情矛盾而欲言又止。读日记可以明确感受到当时旧香港一名年轻男子,经大时代洗礼下坚信自己所走之路,“继续信,现已大个,继续信如最初”,成为一个有所承担的男人。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