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盘点历朝二创《洛神赋图》打造仕女画IP︱阿难专栏

撰文: 阿难
出版:更新:

续上期,再谈谈《洛神赋图》。

“洛神”这个IP的建构过程可谓集中国诗、书、画最殿堂级大师参与于一身,它的文本源自曹植《洛神赋》,图像由顾恺之所绘(今摹本),后来又有书法名家王献之写的字帖加持(现存只有《洛神赋十三行》拓本),这些文化背景让《洛神赋图》成为中国画坛重要经典。

【延伸阅读:香港故宫︱乾隆如何侦破《洛神赋图》非顾恺之真迹?︱阿难专栏

《洛神赋图》开连续叙事手卷国画先河

除此之外,它在人物画叙事模式上也开了手卷画新先河。

从传世画像石刻中可见,汉代人像画叙事结构以“同发式构图法”为主流,即图画在诉说一个故事时,只单以一幅图像描绘故事中所有高潮情节,此外并无任何叙述上的起承转合,阅读者本身要对故事内容十分熟悉,才可以知道整件事上文下理,当中经典的例子要数汉代武梁祠的《荆轲刺秦王图》。而汉代人像画大多是以历史故事,儒家道德教化为主题,纵然有女性题材,基本上都是环绕守节、重德为记述目的。

武梁祠《荆轲刺秦王》石刻图

到了《洛神赋图》成画年代,中国绘画开始了连续叙事的构图法,除了有更复杂的人物与山水关系外,善用长卷特点让整幅图画交代故事情节转化,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与转换(这种多图叙一事的布局在汉代画像砖较少见)。以《洛神赋图》为例,整幅手卷基本上一如曹植《洛神赋》原文情节,据次分为〈懈逅〉、〈定情〉、〈情变〉、〈分离〉和〈怅归〉来交代故事来龙去脉。又归因于魏晋时代玄学兴起,儒家道德枷锁解脱下创作题材得以创新,《洛神赋图》开创了绘画以男女间缠绵悱恻与倾慕相思之情的绘画主题。

人物画的连续叙事结构自《洛神赋图》起屡有代表作,后续经典作品有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直至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在单一画幅内交代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将会发生的情节,才再有图像叙事结构上的再创新。

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北京甲本中的洛神(北京故宫博物院)

洛神成仕女画参考原型

说《洛神赋图》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典范,是因为“洛神”这个IP此后历朝都有挪用和转化。例如故宫馆展出成画于北宋的《洛神赋图》北京甲本,如上一期所说,曹植《洛神赋》原文对美人有极多抽象描述是极难用图像表述,所以北京甲本的画师将图像诠释重心,更多著墨于在原文中提及但较少描述的神话部份,强调了女娲(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屏翳(屏翳收风,川后静波)、海龙和云车(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等神仙怪兽的出现,借这些图像丰富原文故事中的奇幻世界之感。而到了乾隆晚年,他特旨宫廷画师丁观鹏根据其鉴赏诸本《洛神赋图》心得,加入西洋画技法,创造出淡化北京甲本中的神怪内容,图像更世俗化的《摹顾恺之洛神赋图》,这些艺术转化无不与历朝流行的美学思潮尤关。

“洛神”这个IP自诞生伊始即已走出了儒家的道德规范,所以此后历朝的画家不断在这个角色上加入二创元素,成为历久常新不断翻炒的题材,到宋代文人画开启了“仕女画”分科,《洛神图》由原本人物与山水结合,变成人物成为画中唯一元素的图像,洛神也变成明清两朝仕女画的取材原型之一。

元末卫九鼎(?-?)《洛神图》以白描形式勾勒女神的飘逸脱俗

例如明代仇英(1494-1552)因其洛神图重视诠释原文离别之意,画中洛神以右手抚腮,左手扶带,姿态极具闺怨之感,或因此而给明代好利商贾看中,认为此画集女性之美与宫怨形象于一身,正好迎合当时仕女画的高度市场需求,偷偷改以“美人春思”为题以待高价沽售。仇英这幅作品著录于清宫《石渠宝笈三编》,《石渠》编者根据画中人物造型和细节元素,已指出这幅画“所绘乃洛神”,指出画名《美人思春图》是后人改置题跋造假而成。

仇英《美人春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时至近代“洛神”这IP转化成象征爱情的符号,成为寄意爱情的人像画参考原型,例如2021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中,以人民币9700万元成交的傅抱石(1904-1965)《为罗时慧作柳荫仕女图》(1945年),根据艺术史家石守谦的观点,傅抱石将洛神形象转用,让洛神代表最美女子这个传统主题,转化成他在抗战期间,对妻子罗时慧的赞美,亦将曹植原文相思相慕之情意,转化成他与妻子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述。

傅抱石《为罗时慧作柳荫仕女图》(保利)

余话

《洛神赋图》北京甲本高清图,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免费阅览。香港故宫馆开幕至今,笔者仍未有机会参观,本月中经官网购票只余50元门票可买,无法买到120元特展门票。当笔者已购本月下旬50元门票时,才有朋友教可到淘宝的旅行社买香港的特展票。未几香港故宫馆公布再开售八月门票,一波三折,仍未有机会亲睹特展文物。

这专栏承蒙喜爱国画的读者厚爱,连载了四期,有缘再会!

作者简介︱阿难,前教育工作者,参研佛学,迷于长物,喜欢从古物中看趣味。

(专栏“阿难说器”每双周刊出,图由作者提供,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