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馆展米芾《研山铭》 与李后主文创产品有关|阿难专栏

撰文: 阿难
出版:更新:

香港故宫馆刚发布了开馆后首批展出的国家一级珍宝文物,笔者最初猜想会否展出乾隆“三希堂”的晋代王珣《伯远帖》和王献之《中秋帖》,因为这两篇现存最古老的书法名帖,1949年建国后由国家政府经香港的古董商购回藏于北京故宫馆,让国宝与香港的连系别具象征意义,可是这次香港故宫馆开馆首展仍未能见到这两幅作品。而在馆方公布将会展出的书画作品中,米芾的《研山铭》别具有趣故事,作为本专栏开篇,笔者想与大家谈谈。

米芾是与苏东坡、黄庭坚和蔡襄齐名的“宋四家”,是宋代书法界代表,在其《研山铭》内的印章和题跋可见,由米芾子米友仁开始,之后曾经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两宋内府、权臣贾似道,元代名收藏家柯九思、清代于腾、周于礼和近代日本犬养毅等人收藏或评鉴,可谓传承有序,收藏系谱可考,但不知为何上世纪20年代流落日本,被日本的博物馆收藏。

时至2002年,博物馆因财困而拍卖《研山铭》,最终由国家文物局委托其他单位购入。但古董界的朋友也会明白,一旦文物突然由海外回流,尤其来自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日本,对其真伪便要多加警惕。所以当年此帖回归祖国,有人质疑其真伪,但经国家顶级专家鉴定,可以较肯定帖中书法部份为米芾真迹无疑。

米芾《研山铭》

卷首题字日本首相死于兵变

行书《研山铭》,又称《研山铭帖》,绢本手卷,纵36厘米,横138厘米,39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内容特别之处,是“研山”并不是一座真实山名,而是源自米芾对一件文具奇幻的想像之旅,而这又牵涉到南唐文艺皇帝李后主李煜。

“研山”本来是南唐李后主李煜珍藏其中一座天然生成,如群山耸立的砚台。相传李煜收藏了两个山形的灵壁石,灵壁石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与太湖石、昆石和英石齐名,李煜对其爱不释手,可惜此人治国不善,亡国后“研山”辗转流落米芾手上,成为他挚爱的文房藏品,有传他要抱著研山才能入睡。而米芾在39字铭文中,把他欣赏研山的心得幻化成奇幻之旅,将原来用在刻在真实名山大川的“山川铭”写成字帖《研山铭》,将这砚台喻其为昆仑巍峨群峰,他又把储墨的水槽在反光时的颜色写成五色神光,极具想像力。

《研山铭》开篇引首四个大题字“鸢飞鱼跃”出自《诗经》,为“木堂老人毅”题,此“毅”即日本第29任首相犬养毅(1855-1932),他在任内不承认军部侵华建立的伪满洲国,打算将中国东北名义上交还国民政府以换取治权,最终因其对华政策惹军方少壮派不满,1932年军人兵变袭击首相官邸(史称“五一五事件”),将他乱枪打死,享年77岁。

(图片临摹自《研山铭》第二段绘制的《研山图》,原图上有篆书题款为:“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李后主原创中国第一纸

《研山铭》第一段所用的纸,是北宋时已极为罕有的李后主文创产品“澄心堂纸”。相传此纸是中国史上最佳的纸,以肤卵如膜,细薄光润见称,米芾曾在其《书史》中谈过其对纸张的研究心得,比较各种纸张的特性,曾考据澄心堂纸并非来自单一产地,解开北宋时文人对该纸产地来源的争论之谜,他又提到该纸应如何应用于装裱,可见他对澄心堂纸极有研究,是专家中的专家。

澄心堂纸早在北宋已失传其制作方法,因此在宋初已被文人视为瑰宝珍藏惜用。北宋时梅尧臣把他有的澄心堂纸送给制墨大师潘谷(其制墨为宋徽宗收入内府皇室御用),潘谷后来称破解制成方法,成功仿制澄心堂纸,但据收到这批仿制纸作回礼的梅尧臣用后评价,似乎这个高仿品与原品仍存在质量差距。

教学活动建议:
1. “铭”是怎么文体? 古人爱在实物或名山刻“铭”,为何当代不可?
2. 让同学选一件他最钟爱的收藏品,幻想其成自然风景,自己变成小矮人游历其中,写成短篇作文。

作者简介︱阿难,前教育工作者,参研佛学,迷于长物,喜欢从古物中看趣味。

(专栏“阿难说器”每双周刊出,封面图由作者提供,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