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店.先达商店|设计系孙女承爷爷衣钵 把古老绣花鞋变潮物

撰文: 非凡出版
出版:更新:

昔日弥敦道约有五、六间卖绣花拖鞋的店舖,先达也是其中之一。始于一九五八年的先达士多,原先位于弥敦道一个约三十呎唐楼楼梯底,既卖绣花鞋,也售杂货,服务区内坊众,故命名士多,既取自创办人王达荣的名字,又有“达者为先”的喻意。一脉相承的老店,如今由孙女王嘉琳打理。(本文内容节录自《香港遗美:香港老店记录(修订版)》。)

文:林晓敏(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士、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硕士,现职博物馆工作)

学无前后,达者为先,有幸遇上好的师匠传授技艺。昔日爷爷曾跟上海师傅学刺绣,又曾在鞋厂学造本地皮鞋。师成之后,在窄小的楼梯舖自立门户,全人手一针一线作绣花鞋,白手兴家。窄小的楼梯舖主要作零售,另设楼上工场,与擅长针黹改衣的嫲嫲并肩经营,以山寨厂形式一起造鞋,手足胼胝数十年,如鞋履一样双双对对,结伴同行。

爷爷晚年不良于行,父亲临危受命顶上看舖,命运多舛的鞋店又无奈遇上业主收回舖位,可幸先达的故事并未完结,只加上逗号,孙女王嘉琳决意跟随爷爷步伐,在宝灵商场重整旗鼓开新舖,专心致志只卖绣花鞋,改名先达商店,延续一门手艺。

原为弥敦道楼梯底的先达士多 绣花鞋也分这么多种(点图了解更多):

+3

继承家业 推陈出新

耳濡目染,出身自绣户之家的王嘉琳自小与绣花鞋结下不解缘。刚满周岁,嫲嫲已为她穿上布制的“虎头鞋”,寄意如虎健壮成长,一步一步踩着探索世界;上小学时,指头开始灵活,嘉琳跃跃欲试地手持针线,跟嫲嫲学习针黹,学会穿针、起针等各式针法,耳濡目染之下,少小已是缝宝宝;升上中学后,力气渐长,开始到工场跟爷爷学造鞋;大学时读视觉传意设计系,毕业论文以陪伴成长的绣花鞋作为研究题目,惊觉如斯美丽的绣花鞋,不应只限室内穿着,应该走出室外,于是毕业后就投身造绣花鞋,继承爷爷衣钵,以此为一生的志业。

绣花鞋由上海的商贾家庭传入香港,原先只供室内穿着,购买的客人多是讲究品味的中产阶层,家居地板洁净,不污糟邋遢,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而草根阶层家住旧楼,家居湿滑,多穿木屉。既讲究卫生又讲品味的客人,弃绢布选网面款式,曾在六十年代风行一时;不少新娘购买簇新的婚嫁大红花鞋,绣鸳鸯、百合、十果以添喜庆,寓意新人共偕连理,穿上裙褂时更婀娜多姿;老人家买寿鞋作为“妆老”,绣以蝙蝠、寿桃,寓意福寿安康,为身后事作好打算,从头到脚体体面面。

作为后起之绣,年轻店主锐意开拓市场,鞋款推陈出新,传统与新潮并行,别具自我风格。而且价钱丰俭由人,让绣花鞋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及化的时尚单品。

【延伸阅读】香港凉茶舖曾是年轻人最潮聚脚地? 追剧睇波联谊全在这(点图放大浏览):

+29

一针一线 古老变时兴

百货应百客,先达鞋款之繁,让人眼花缭乱。映入眼帘的鞋款,既有传统之选,繁花似锦的绣花鞋,伴以各式的鸟兽虫鱼,配以织锦、金线,将刺绣成品嵌入鞋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充满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各花入各眼;亦有新潮之选,例如熊猫、猫头鹰、樱花等卡通图案;内外兼宜的绣花鞋,有家居拖鞋,也有室外用的平跟鞋、高跟鞋、舞鞋、短靴等款式供客人选择,加上鞋底软垫及深坑纹的防滑胶底,着重舒适,方便长者外穿;而布料增添日本布、牛仔布、珍珠布、麻布材质,配合尼龙、彩线等改良物料,以配搭日常的服装。为传统款式注入潮流元素,古老变时兴。

描鸾刺凤的绣花鞋,制作工序繁复,不仅需要耐心,更要心灵手巧。小小绣履经过十多道工序,画图、剪样、黏面,鞋子就成雏型;然后配线、刺绣,缀成花纹、鞋底包边,涂上浆糊组装各个部件,捏实鞋底,以锤敲打,最后将鞋子放进专用焗炉,以高温烘烤数小时定型。扎上一针又一针彩线,缝上一片又一片的珠片,穿上一颗又一颗珠仔,分批分序制作,耗时数日方可完成。

先达商店制作的绣花鞋,以苏绣为主,即是平面线绣,以绣针引彩线,在布帛织物绣上斑斓图案;另外也有粤绣的工艺,即是混合刺绣的风格,既有线绣,亦有珠绣,配以彩珠、珠片,活灵活现的图案在指尖飞舞下完成,手工精巧细致。

款步姗姗,一双色彩缤纷的足下绣花鞋,似是脚踏着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除了是一门造鞋手艺,也是刺绣工艺的完美结合,融合造鞋者的艺术修养与才情。在时代洪流下,愿能遇上惜花者,能走多远走多远。

【延伸阅读】龙虎武师:那些年曾有一群无名英雄 用性命把港产片推出国际(点击放大浏览)▼▼▼

+29

历史查考:鞋履制作技艺

古代妇女热衷女红,绣花鞋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一直随着纺织技术而发展,也应社会风俗而变化。

绣花鞋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鞋履形态质朴;至秦汉时期走向华丽,一双鞋子可见地位等级之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绳编织工艺发展,盛行以彩丝绳编织的花鞋,称为织成履;及至隋朝,官府以布帛代替为役,允许百姓交纳布帛丝绢代替赋役,纺织技艺大有进展;唐代的绣花鞋款式五花八门,以花样的锦缎制作鞋面,泛称锦履;宋代的鞋履以丝缎为面料,刺绣各类花样图案;明代出现高跟弓底的莲鞋造型,鞋材及色彩更绚丽多彩。

然而,至南唐五代时出现“三寸金莲”文化,裹过的脚称为“莲”,双足不仅要小,且要弓弯。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三寸的为“金莲”,让女子举步维艰。封建的陋习,至清末民初的天足运动才逐渐被摒弃,缠足之风被废除,女子终可解放双足。

香港位处潮湿炎热的南方,绣花鞋在此因地制宜,摇身一变为宜室宜居的绣花拖鞋,昔日有不少山寨厂日夜赶工制作。鞋款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绣花鞋,选色以红黑色为主,图案则环绕万寿菊、茶花、龙凤、鸟等吉祥之物,采用真皮、绢丝、金线、银线、珠片等材料制作,鞋底亦由多层的布改良为防跣的坑纹底和胶底,既有女装亦有男装,揉合中国传统美感及潮流时尚,价钱更大众化。

穿越千百年的绣花鞋,受到不同时代的女子青睐,绣花鞋制作技艺已是中国不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多采多姿的社会中保留传统艺术。

《香港遗美:香港老店记录(修订版)》书本封面

书名:香港遗美:香港老店记录(修订版)

作者简介:林晓敏,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士、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硕士,现职博物馆工作。于2020年设立“香港遗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专页,以相片拾遗,留住留不住。

【本文获“非凡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