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之城二】荃湾离地定贴地好?“天桥派”“地面派”对决!
荃湾天桥网络不断扩张,可连接20座商场,近年被称作“天桥之城”和“坚离地城”。建筑可以塑造生活形态,当政府及发展商为人车分隔及疏导人流,愈建愈多天桥,荃湾人生活有何改变、荃湾是变得好行了还是没那么好行?记者访问过后,发现荃湾街坊有两个“流派”——“天桥派”及“地面派”。从效率、步行舒适度和趣味比并,谁胜谁负?
行天桥还是地面较快?
建筑师兼“好行”倡议召集人罗健中认为,好行有三个元素:行到(通达)、有趣、及有助社交关系。步行不应只沦为“流量”,也可以是认识身边人、事和地方的活动。好行的环境,除了要让行人感到舒适,也应有不同事物可供行人发掘,例如小店、小贩、街头音乐,可让人与人碰面结识。天桥和地面,哪样较好行?
香港人讲求速度、实际,那么天桥还是地面效率较高?住荃湾海滨花园的Henry说,由荃湾广场至地铁站一段路,行天桥会绕路,尤其大河道一段路,设计略为迂回多弯,故Henry认为:“行地面一定较快。”不过住荃威花园的阿Kit就说,天桥不用等过马路,而有时荃湾的灯位可以等很久,所以天桥较快。
阿Kit也说,天桥还是地面快,视乎路段。如目的地是商场,走天桥较快,但天桥接驳到的地点有限,不少地方不近天桥,以天桥过路未必能直接到达。
步行节奏 天桥还是地面能自己掌握?
有人想快,也有人想慢。86岁的叶婆婆说:“天桥可以慢慢行,但过红绿灯要行得快,我心也会急起来。”所以她也是行人天桥的支持者。不过,在天桥是否可掌握自己步行节奏,也视乎在哪一条天桥。荃湾地铁站对出的行人天桥就时常水泄不通。Henry说:“在天桥上走,你会自然急速走,因为天桥通常路面较窄,阔度只容纳到3、4个人并排走,而所有人在天桥上走时,步伐都很急速,你也会跟着急起来。在地面走,步伐就可自己控制,可以‘兜路’,可走后巷、抄小路。”
已经四代扎根荃湾、在此区土生土长的的Jimmy见证荃湾天桥愈建愈多:“我讨厌天桥,因为天桥是个二维空间,点对点,你上了之后就是朝一个目的地。但在街道上走,就可以周围探索。行地面可看到很多不同人的面孔。”
Henry也说,大河道一段天桥中间落地面的位置不方便,部分地方又只有电梯上落,故较喜欢在地面上步行,可以“随心所欲”。
住绿杨新邨的Angie就说,有了天桥,打风落雨比较方便。所以也可以说,天桥是提供多了一个选择。
天桥=离地?
Jimmy认为,荃湾很多有趣的地方及街道生活,如果只行在天桥上不会认识到:“荃湾其实以前也有一条‘波鞋街’,在川龙街一带,我年青时便在该带买球鞋,款式也跟贴旺角,又便宜点。渐渐他们才转型作皮鞋店。”他又喜欢到杨屋道街市后河背街一带的新鲜粮食店,看看不同人的面孔:“你睇下后面(猪肉档、菜档叫卖)几鬼嘈,啄住我地讲野。天桥就没有什么人说话。”他说,很多街道店舖,卖的东西很便宜,在商场却不会生存到,但“天桥多数接驳的地方都是商场”,所以行天桥亦等于认同地产霸权。
Henry说:“走在地面,可以顺道买点东西、吃小食,看看有什么店舖新开张。这些真的要经过才会看到。地面听到舖头叫卖,自己又可以去“八吓”了解一下。但天桥就比较沉闷,不会有什么新发现。”
有人批评天桥因与社区脱离,但阿Kit就说,行天桥只是视野角度不同,更可望到较远较高的的东西,同样可以认识社区:“行天桥时,会从高处望到球场在搞什么活动,看到低层的单位。平日在地面不会擡头望,有次行过天桥才知道,啊原来上层有间武馆。我又喜欢望单位内的装潢,看看人家的装修如何。”
不少学者认为,天桥被规划作通道用途,单一功能难与街道生活比拟。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炳鸿就曾说:“天桥空间大部分时间只是一种城市规划的手段(means),用以连接如购物商场的目标(end),天桥本身并无什么价值、记忆可言,难以成为孕育人性化社区的场景(place)。天桥、商场和车站等的城市空间变得非常单一化,扼杀了多元互动的可能,打碎了人与人的连结。”
不过,Cities Without Ground的作者就认为,虽然地面一向是生活的据点,但香港某些天桥,却似有公共空间的功能,而其模式跟广场、街道亦有异同。荃湾的天桥,又展现了怎样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