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道临时街市不“临时” 屹立尖沙咀四十载见证香港历代变迁

撰文: 非凡出版
出版:更新:

俯瞰桥底人潮熙攘,昂首高空玻璃幕墙;群脊之内后巷隐密位置,正为神秘潜藏的临时街市。尖沙咀有高档半岛酒店,也有平民熟食市场,穷富共融各取所需,美食正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也尽显于海防道临时街市。
(以下内容节录自《香港筑印》)

“弹牙”牛丸丶沙爹牛肉或五香肉丁公仔面丶咖央多士奶茶咖啡豆冰等等最地道美食,稳站于香港饮食文化史的重中之重,亦即所谓茶餐厅之元祖。北京道一号原为两层高街市,为管理故将当中商贩临时迁置,结果成就了海防道临时熟食小贩市场,如此香港平民味道的集中地点,毫不显眼地默默经营了四十多个寒暑,见证着尖沙咀历代变迁。

+2

牌档要通明

要钻进传奇食市,先要找到海防道垃圾站旁入口,穿越缤纷花档直往内走,再经过水果摊档及士多,至会发现熟食市场入口。内里环境实在挤逼,遇上打风落雨更显狼狈,但只要附近一带商店营业,中午必然人头涌涌。结集昔日尖沙咀“大牌档”之大成,麻雀虽小但选择可谓包罗万有,小菜晚饭亦一应俱全;唯因受管理关系,营业时间只到晚上九时左右,不像昔日路边风光时可通宵达旦。

昔日香港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特别由广东赤脚南下能煮天下美味的厨师,凭靠自己本领期望可以打出自家招牌,以致当年街头巷尾都有不少“走鬼档”美食,1921年,政府将小贩牌照分成“大牌”的固定小贩及“小牌”的流动小贩。二战后港府为了安抚战争中伤亡的公务员家属,发出牌照容许在公众地方经营熟食。再到50年代“大牌”与“熟食固定摊档”结合,政府发出固定摊位小贩牌照规管,该牌照是一张需要裱装起来挂在当眼位置的大纸,此为“大牌档”的历史起源。大牌档也有大小特色,大至南北菜式,细则奶茶咖啡西多,连粥粉面饭也各擅胜场。特别是晚上牌档必定灯火通明,在鐡皮屋一样的开放式厨房,洪洪炉火镬气冲天人声鼎沸。

▼▼▼相关图辑:有40年历史的尖沙咀海防道临时街市于2018年11月底重建▼▼▼

+3

入舖要转营

八十年代港府决心整顿市容,分别于元朗、荃湾、深水埗及油尖区,设立由当年市政局管辖之临时街市,将位于大街小巷各式小贩摊档纳入以作管理。可惜因为多设于市政大楼高层,不便市民出入并且风味尽失,以至此项“上楼”计划普遍不受欢迎。当政府开发新市镇以兴建新一代公屋之时,在设计屋苑同可顾及居民饮食需要因而发展出大牌档2.0,暨可配合屋邨廉价食肆,亦为取缔路边摊子及大牌档,以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首个屋邨熟食档位则始于爱民邨,亦因其拱起中间排放油烟管道口,而被坊间称为“冬菇亭”。

时至今日,政府逐步收回大牌档牌照,经营者牌照只跟店主而不能世袭,故此牌档已经硕果仅存;加上地区重建迁拆,敌得过风吹雨打也要转型入店。大牌档昔日成行成市,今天有若鳯毛麟角不过二丶三十家,不能继承的不单是实体牌档,而是白白令一个地道文化特色自生自灭或刻意隐没。

聚脚要有情

海防道临时街市除了美食及历史价值,亦为毗邻广东道一带高级商务之庶民工余最脚之地,也是香港开埠前之尖沙咀村。当海防道已不作海防,永恒不变的却是临时街市内的人情人往;这份四十年之坚持信念,也维繄著香港人共同努力之过去和风味。纵然地方揦鲊,但有情胜于环境!

书名:《香港筑印》
作者:文:冯俊键 图、摄:陈耀慈

【本文获“非凡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