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5周年|北上潮未助客量达到预期 张欣宇:政府高估客流

撰文: 黄伟伦
出版:更新:

斥资864亿元公帑兴建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踏入通车五周年。受疫情影响,五年期间有近三年停摆,不过随着近月的北上潮,高铁客流量持续上升,曾经单日达10万人次,其中今年8月创了高铁通车以来的最高日均客量,达到7.8万人次。然而,即使客量增加,但仍未达通车初期日均80,100的预计客量;更遑论达至当时预测2021年的日均95,000人次,今年4月至9月20日的日均客流仍相差逾三成。
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副主席张欣宇表示,疫情之后游客来港的意欲出现结构性改变,内地客大约只及当年的六七成,未必会完全恢复。他续指,政府不时会高估交通基建于通车初期的客流预测,“可能有机会系好想justify (证明)个project(项目)有迫切性好需要起,所以往往本身做估算嘅时候,短期嘅估算系会做高。”他相信长远而言,高铁的客流会超出预期,但现时车站设计安排未能应付相关客流。

▼2018年9月23日 高铁香港段通车▼

+1

高铁香港段于2018年9月23日通车,至今五年,惟受疫情影响,于2020年1月30日停运;到今年1月15日重开短途线,4月则重开所有站点,正式全面复常,而且站点比疫情前更多,当时有58个站点,现时则69个,每日182班列车。

政府下调客流估算后仍不达标

政府曾多次调整高铁的客流量预测,例如2009年时,预计高铁于2016年通车,日均客量有99,000人次;2015年时,则预测2018年第三季通车时,日均可高达109,000人次。然而在2018年通车前夕,却调低估计至日均80,100人次,少了约2万人次,大减约26.5%。

虽然下调了估算,但事实上至今高铁除了个别日子达到8万人次,整体乘客量都未达到日均8万人次。根据港铁年报2019年的全年客量为1,690万人次,即日均4.6万人次,之后更迎来三年封关,载客量跌至零。到了今年通关,在近期的北上潮之下,高铁客流日渐上升,更是少数过关人数比疫情前多的关口,据入境处数字,今年暑假8月日均客流达到约78,930人次,不过整体日均客流始终未达80,100人次。

较政府估算的2021年客流少三成

若观乎单日数字,由今年4月高铁全面复常计算,截至9月20日,只有25日的客流达到80,100人次,而且集中于7及8月暑假期间的周六、日;6及9月未有一日达标。上述日子的日均客量为62,055人次,低于2018年的预计客量两成。

▼2023年4月 高铁香港段全面复常▼

+7

事实上,政府亦有估算2021年的客量,2015年时预测日均有119,200人次;2018年则下调至95,000人次。若以2018年的预测作标准,即比预测少34.7%客流;而且今年亦只有13日达标,其中暂时单日最高客量为8月13日,达100,632人次,但仍未创新高,高铁香港段曾于2019年2月7日的年初三,创出单日104,155人次。

张欣宇:政府高估通车初期客流

对于客量不似预期,张欣宇认为,现时内地客对香港旅游的需求出现结构性改变,只有疫情前的约六至七成,而且未必完全回复。他续指,政府不时高估交通基建于通车初期的乘客量,“可能有机会系好想justify 个project有迫切性好需要起,所以往往本身做估算嘅时候,短期嘅估算系会做高。”

不过他亦强调,通常长期预测方面会低估了需求量,例如过海隧道、西铁等,其流量都超出设计容量。他相信,高铁亦会出现相同情况,认为高铁有潜力抢占其他跨境交通客量,尤其乘坐高铁过关的人数比例愈来愈高,现时大约占整体过关人数约一成。

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副主席张欣宇(资料图片 / 廖雁雄摄)

虽然客流未如预期,惟现时高铁有时都会大排长龙,张欣宇认为,与车站设计有关,而且疫情后内地的“黑码”安排,亦增加了过关时间,结果客流较多的日子,例如达8万人次时,过关随时需花一小时,影响乘客体验。

他又提到,过往兴建高铁站时,当局曾研究设行人隧道连接九龙站,惟由于成本等因素,最终作罢。他表示,如有隧道接驳九龙站,可更方便内地客乘高铁来港,再转乘机铁往机场,成为高铁一大卖点。他续指,现时即使路途转折,亦有内地客拖着行李箱步行经天桥,再穿过商场到九龙站,证明确有需求到九龙站,批评当局短视,未有兴建隧道接驳,对此感到可惜。

未回应最新经济内部回报率

《香港01》向运输及物流局,以及港铁查询当年是否高估高铁客流,惟双方未正面回应,当局指高铁重开后客量稳步上升,8月份日均客量近8万人次。港铁则称,会留意乘客出行模式,并与内地相关铁路单位联系,精益求精,更好服务跨境乘客。

另外,若以50年营运期(2018年至2067年)计算,港府曾预计高铁的经济内部回报率预计约为2%。《香港01》亦向运输局及港铁查询,在停运三年后,高铁的经济回报率会否下跌,惟同样未获回应,当局仅指会与港铁及内地当局继续探讨各项措施,让高铁发挥互联互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