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关爱基金代缴组合屋费用 罗致光惨变“黄大仙局长”
《香港01》日前报道,过渡性房屋项目之一、由社联推展的组合社会房屋计划,将会由关爱基金支付逾3,500万建造费用。关爱基金专责小组主席、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上周五(6月1日)会见传媒时,亦承认有此打算,但表示那是运输及房屋局的决定。
关爱基金是福利政策一环,用来缴付建造费用、填补房屋政策的不足,本身已叫人摸不著头脑。更大的问题是,现时运房局有近800亿的房屋储备金放著不用,却要去打一个不足200亿的关爱基金主意,奇怪之余,更显示政府根本不想将过渡房屋,列入常规政策的一部分。
今次安排,也侧面折射出房策官员对过渡性房屋,以至过往房策失误遗留下来的黑洞,欠缺应有承担,要劳烦关爱基金“填数”。主理福利政策和整个关爱基金运作的罗致光,可说变成了“有求必应黄大仙”。
延伸阅读:【货柜组合屋】关爱基金通过拨3500万建组合屋 最快明年初竣工
过渡房屋曾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过渡性房屋由来已久,临时房屋区在上世纪中至后期,一直在房策扮演重要角色,安置一时未能上楼的低下阶层市民。可是临屋区居住环境狭窄、卫生差劣,受不少人批评。1995年,前港督彭定康巡视九龙湾启祥临屋区时,有居民送上活老鼠抗议。
这项极具象征性的举动,令港府下定决心清拆临屋。2001年,西贡沙角尾临时房屋区拆卸后,临屋区正式成为历史,只留下中转屋和临时收容中心等,供一些有特别需要或是公屋被满扣分须迁出的人士入住。
延伸阅读:【儿童政策分析】居住环境差过临屋 “㓥房儿童”惨被政府遗忘?
曾荫权房策保守 梁振英拒推过渡性房屋
只不过在曾荫权2005年上任特首后,他的房屋政策趋向保守,只求任内守住公屋3年上楼的政策目标,没有积极为公屋造地,低估了未来民间对公营房屋的需求,留下庞大黑洞。
到梁振英上任特首后,当局一力推动长远房屋策略,但始终远水难救近火,公屋供应量又连年不达标,对解决基层住屋无大帮助。与此同时,该届政府曾研究在没有即时用途的土地兴建过渡性房屋,但最后认为“并不切实可行”。
于是房策两头不到岸之下,私楼楼价和租金愈升愈有、过渡性房屋没有著落、公屋供应量不足,导致如今公屋轮候册积压27.23万宗申请,一般家庭平均轮候时间达5.1年,21万人蜗居于比临屋环境更恶劣的㓥房。
纵然房屋政策理论上不应走回头路,而是应该不断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遗留的问题,导致现时民间对过渡性房屋有现实需要。因此林郑月娥在去年施政报告提出,要以“破格思维”处理房屋问题,重启短期的过渡性房屋,亦有一定合理性。
延伸阅读:【拆局】788亿房屋储备金动用无期 “有钱无地使”谁之过?
房屋储备金滚至800亿 为何不用?
然而,最大问题是既然政府把过渡房屋重新列入房屋选项,那理所当然就应由主理房策的部门负责。建造、设计、觅地、规划就交由发展局处理,制订整体蓝图,就应交由运房局处理。至于资金方面,房屋储备金就是最佳的选择。
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2014年底,为配合《长远房屋策略》的大规模建屋计划,成立房屋储备金。当时政府预计,要兴建20多万个公屋单位,成本动辄以千亿元计,初时只注资275亿,2015年再增加450亿,直至现时已滚存至近800亿。
可是据房委会财政预算案,该会本身已有足够财力应付至少未来5年的建屋开支,加上如今建公屋用地又不足,所以根本不需用到储备金,沦为“有钱无地使”。对于一个800亿的的基金而言,3,500万的成本,如同九牛一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政府以“先导计划”为由,将组合屋的成本“外判”予关爱基金。
延伸阅读:【政策分析】㓥房恶化 前前特首曾荫权抵闹 前特首梁振英呢?
拒纳入正统房策政策 避免“上身”
关爱基金由曾荫权于2010至2011年度施政报告宣布成立,目的是为帮助在传统派糖措施、主流福利政策之中未能受惠的市民,统称N无人士,以政府的说法即“补漏拾遗”。扶贫委员会于2012年重设后,基金拨归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扶贫委员会管理,而罗致光未加入政府前,已开始担任基金的专责小组主席。
根据罗致光的说法,今次由关爱基金出资建组合屋,但提出建议的却是运房局。这个答案其实蕴含一个极大的暗示:就是房策官员虽然仍主导背后的决策,但他们对市民的住屋问题不想“上身”,不愿承担政府过往施政失误带来的恶果。
基于上述因素,当局将过渡性房屋介定为“一次过的福利”,排拒在常设房屋政策之外,划清界线。
关爱基金左补右补 被当“黄大仙”
这种“滥用”关爱基金的例子,不久前刚出现过。政府2月底公布财政预算案后,部分人因未有受惠派糖措施感到不满,数日后林郑、财爷陈茂波和罗致光,先后开腔表示会研究扩大关爱基金的补助范围,修改N无人士定义至一些非弱势社群的人士。
当然最后这个举动,因争议过大“跪低”收场,但正如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所言,关爱基金现时已经变质,被当作“黄大仙”。政府一有任何政策做错,就找关爱基金出钱填数,名副其实“补漏拾遗”,但所补足的,却是来自另一个政策范畴的施政失误,即是其他政策局要接的烫手山芋,一概要由劳福局局长罗致光接收。
欠缺最基本承担 房策难谈前景
政府决定用关爱基金出资兴建组合屋,背后不单是资源错配问题,更是显示出运房局作为过渡性房屋的倡导者,连最基本的承担都欠奉,企图以“先导先试”为借口,将政策连同背后的责任也一并外判出去。
既然林郑月娥将重推过渡性房屋,视为“破格思维”,那她更加需要好好督促问责官员,执行政策时不得卸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