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政策分析】忽然扩大N无定义 政府曲线助长“废青”?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上周三(2月28日)发表最新《财政预算案》后,不少人批评政府对个别人士支援不足,引发不满持续升温。
陈茂波、特首林郑月娥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先后在不同场合谈及“N无人士”,指出政府会研究扩大“N无”范围,由关爱基金补漏拾遗,如退休但年龄未足以申领补助的长者、薪资不高毋须交税的青年人等等,原先的定义,已界定为“历史一部分”。
固然,政府留意到社会个别人士未能在“派糖”之中受惠,研究措施帮助他们,动机值得肯定。然而,当局需要小心处理的是,关爱基金本身就是一项“以特定目标为本”的扶贫政策,政府如今要修改“N无人士”的范围,到底是经过通盘考虑、充分咨询和深入讨论后的结果,抑或单纯靠“长官意志”来决定一切呢?
更大的问题是,日后可能被列入“N无”的受助人,是否全部都属“需要关爱”的一群?广大青年人真正需要的,是“摊大双手做废青”拿取短期的福利,还是政府必须立定决心处理新一代向上流动机会不足的根本问题?

罗致光指出,关爱基金的角色是补漏拾遗,政府正研究扩大“N无”范围。(资料图片)

关爱基金具明确政策定位 “N无”指定边缘基层

由于过往一直有批评指,政府传统的派糖措施如公屋免租、免差饷、电费补贴、综援双粮三粮等,始终无法帮助部分基层。前特首曾荫权在2010至2011年度施政报告中,宣布成立关爱基金,协助这群被边缘化、不能受惠的基层市民,统称N无人士。

关爱基金的官方文件中,对N无人士也有标准说法,是指那些“无物业、无入住公屋、无领取综援的低收入人士”。林郑月娥本人过往担任政务司司长期间,曾任扶贫委员会主席,她在2013年2月的一篇网志,亦提到N无人士,她也重申以上的定义。

环顾基金推出的其他项目,主要也是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基层人士,如有康复服务需要、有经济困难及需自费药物的病人等。

因此,林郑月娥昨日(4日)会见传媒时指出,“N无本身没什么定义”,实在令人摸不著头脑。N无就算没有法律上的严谨定义,但至起码也白纸黑字写明,是针对基层市民,林郑的说法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林郑月娥任扶贫委员会主席时,曾亲身走入㓥房了解基层的居住状况。(资料图片/扶贫委员会网页)

忽然与基层以外市民“关爱共享” 无交代原因

不过,根据陈茂波今次的说法,政府打算研究扩阔范围的市民主要分成3类:自力更生、收入不高,但又不领综援的人士;退休但未够年龄申领长者的津贴的市民;努力工作但不须纳税或纳税很少的打工仔。

其中后两者已脱离了“基层”的范围,为何今次要对这群市民“关爱共享”?政府并无作出解释,难以令公众接受“共享”范围可以随便“搬龙门”。

当然,这并非说政策内容完全不能改,而是关爱基金的设立,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因此,政府若要修改“N无”范围至非低收入的市民,等同完全扭转关爱基金的定位,那到底政府是否认为整个关爱基金政策有检讨的必要?当局未有深入说明,难免令人质疑这个做法流于仓促,只是为了急急扑熄民间对预算案的不满,变成“长官意志先行”。

林郑过往到板间房探访独居长者。(扶贫委员会网页)

青年需要“机会”而非“被N无”

更加关键的问题是,到底政府口中研究扩阔的“新N无”组群,是否真正需要被“关爱”的一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青年人。

现时年轻一代,虽然普遍知识水平提升,但向上流动机会缺乏,楼价租金过高、薪资增长停滞,努力工作也不见得有出路,是社会根本结构性的问题。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青年需要的不是“被当成弱势社群”,而是需要政府想方法拆除这些窒碍青年人发展的事物,协助他们展翅飞翔,或至少安居乐业。

再者,本身社会舆论已经对青年人颇为严苛,不断批评他们“唔挨得”、“乜都要政府帮”,多年来积聚大量负面标签。要是政府再将N无定义扩阔至非低收入的青年,一方面是没有切中青年人的真正需要,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好心做坏事,变相助长“废青”的污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是政府有意将青年定位成“需要扶助的社群”,那在逻辑上,于其他政策范畴都应该一并作出配合。偏偏政府现时有部分政策,就是与年青人“过不去”。例如根据现时的公屋计分制,非长者一人申请者每年获编配的数目都设有配额,约为2,200个,45岁以上单身人士可获额外加分,变相“打尖”,被指歧视年青人。如果青年被界定“需要扶助的社群”,为何仍要保留配额计分制,令他们享用公屋福利沦为“次等受助人”?

林郑月娥提出“与青年同行”青年政策,但被民间质疑“离地”。(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欠通盘政策考虑 林郑须再公开交代

简言之,财政预算案发表后,有见民间对“派糖”措施有颇多意见,政府高层尝试利用关爱基金补偿,乃是“救火”之举。对于一众“基层以上,中产未满”的市民而言,或许他们眼见中产获退税、基层获重点资助,自己反而受惠最少,心生不满实属正常,政府对这些人“加大派糖力度”,本身亦无可厚非。

可是奇怪之处在于政府使用一个本身是用作扶贫的基金,去帮助一些非低收入的市民,又不作深入解释,显示政府在制订措施时,欠缺通盘的政策考虑。而将青年人视为“扶助”和“关爱共享”的对象,也没有针对他们现存最重要的困难,属“捉错用神”。

对于上述的种种质疑,林郑月娥以至整个特区政府,对公众尚欠一个详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