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政策分析】居住环境差过临屋 “㓥房儿童”惨被政府遗忘?
最近香港接连发生虐儿悲剧,让社会再一次关注儿童权利问题。其中旺角㓥房小姊弟被发现居住卫生环境恶劣,长期营养不良,更加令公众摇头叹息。其实这些在㓥房长大的基层儿童,自幼就在这种极度狭窄、环境差劣的氛围之下成长,连基本活动空间也欠奉,问题早已存在多年。
适逢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昨日出席电台节目时指出,现时㓥房户居住环境恶劣,担心因此导致病菌滋生,“唔系热死而系吽死”,并认为改善居住环境是人权。
林的一番话,其实正正反映政府长久以来,都忽视儿童的居住环境不足,无论对他们个人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的未来,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到底政府何时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可以加快基层上楼,真正“救救㓥房孩子”呢?
临屋环境差 却犹胜㓥房暗无天日
说起临时房屋区,或许会勾起部分上一代人的回忆。由战后开始,政府为安置大量因清拆、灾难等因素影响又未能入住公共房屋的居民,划出空地让承建商或是自行兴建一至两层的房屋,以低廉租金租予他们入住。
当然,临屋环境狭窄、卫生差劣一直是个为人诟病的问题,居民私隐度不足、须共用厕所等,引起不少居民不满。1995年,前港督彭定康巡视九龙湾启祥临屋区期间,就被居民送上一只活生生的老鼠抗议,政府其后亦下定决心清拆临屋区。2001年,西贡沙角尾临时房屋区拆卸后,临屋区也正式写入历史,如今已剩下少数的中转房屋。
然而,讽刺的是,香港现时虽无临屋,但就以另一种方式重现公众眼前。政府统计处数字显示,本港去年分间单位的数目由前年的83,300户,增至91,800户,显示㓥房“有价有市”,住户数有增无减。
论条件,其实㓥房比临屋区只有更差。以环境而言,临屋区起码有基本的活动空间,有不少“巷仔”让孩子空闲时到屋外走来走去玩乐,居民之间也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社区;现时的㓥房,一般“有齐”过往临屋区的环境问题,而活动空间比起过往不增反减。
此外,㓥房是由私人市场供应,现时㓥房户的人均居住面积约为62.4平方呎,租金占住户收入4成以上,有部分甚至超过7成。因此,居民实际上要用更高的价格,租住狭小恶劣的环境。连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去年履新不久,便曾探访深水埗㓥房户,当日一度哽咽落泪表示,现时㓥房户的条件,比60年代更加严峻。
㓥房问题折磨儿童 祸害深远
住屋问题,对一个儿童的影响,可以是全方位的。关注学童发展权利联席过往发表的调查曾指出,9成人认为住屋环境的限制,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另外,居住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温习的空间、上网速度等,间接地阻碍孩子学习。
根据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与儿童权利关注会去年底所作的调查,基层㓥房儿童对政府施政的评分仅得25分,但已是“历年来最高”,显示基层儿童对政府一直存在很大的不满。受访者中,有小四女学生指出因为居住环境太过狭窄,做功课时须长时间弯腰,造成“寒背”问题。母女二人只靠每月4,700元综援金维生,但租金已占去3,600元,生活极为拮据。
日后长大难争取向上流动
房屋从来是儿童政策必不可少部份,以至最基本的一环。居住环境狭窄,无论在肉体上抑或精神上,对儿童都是极大折腾,拖低他们的生活质素,连带基本的学习机会也受到剥削,最后恶化跨代贫穷问题。
试问下一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成长,连日常所需都无法应付,又谈何长大后改善生活质素、向上流动呢?
“土地价值”不止金钱 莫牺牲儿童未来
当日陈帆探访㓥房户期间落泪,或许真的是出于关心基层,但客观事实是半年已过,政府支援㓥房户的措施还是“影都未见”。
公屋建屋量不达标,㓥房户上楼无期;即使是最基本的“暂时止血”措施,如制订最低人均居住面积、租金管制等,也是闻所未闻。可以说,在可见的将来,都难以看见数十万基层儿童的处境会有明显改善。无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稍后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如何“派糖”,这群斗室中生活的孩童,都难以真正受惠。
其实目前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缺地建公屋,只是政府一直死抱高地价政策,坚持“释放土地价值”,导致很多明明可以建公屋的土地,最后都被发展商投了去,变成一幢幢贵价的豪宅。当日北角邨拆卸后,由于位置临海,政府将其拱手让予地产商建私楼,就是明显例子。
现时私人物业供应稳定,反而公屋供应远远落后于需求,政府早就应该调控土地和公营房屋政策,以至背后整套思维,例如腾出更多兴建私营房屋的土地建公屋、早日解决粉岭高球场和丁权问题等,增加公屋土地来源。
政府必须要明白,土地的价值,远远不止于赚了多少个亿、安抚既得利益阶层,而是能否通过妥善运用土地,解决市民最迫切的需要。否则最后钱是赚了,却苦了千千万万个儿童的将来,对社会只能说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