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房策现三大烙印 林郑切记:市民想安居,不要焦虑
房委会上周五(11日)公布最新数字,显示公屋平均轮候时间突破5年大关,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延至5.1年,为18年来的新高。长者一人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也由2.6增至2.8年。
特首林郑月娥当日迅即回应,直指有关问题令人“非常焦虑”。连同公屋轮候时间,林郑上任特首未够一年,香港房屋问题已经出现三组极具象征性的数字,显示政府房策不论公营到私人房屋,均告全线失守。
母亲节刚过,林郑昨日(13日)会见传媒时,祝愿全港母亲有个愉快的节日。不过,本港有千千万万个居于恶劣环境的母亲,正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政府“焦虑”,而是落手落脚解决问题。同样作为母亲,如果林郑月娥真的要为市民解忧消困,无可避免地需要改变施政心态。
目前房屋问题出现如此黑洞,正好为土地大辩论提供充足的“弹药”。房屋需求殷切,若政府不趁此时向既得利益者说不,释放珍贵的土地资源,还待何时?
延伸阅读:轮候公屋年期突破5年大关 林郑:房屋问题令人非常焦虑
1. 公屋轮候突破5年大关 未来恐更严峻
5.1年这个数字固然令人摇头叹息,但更绝望的是,这个数字在短期内近乎不可能有明显改善。在政府长远房屋策略之中,未来10年要建28万伙公营房屋,但尚欠4万多伙未觅得土地,而据《香港01》早前的报道,公屋供应会在2023年出现断崖式下跌,该年度供应可能只剩1万伙甚至更少。
现时政府对于公私营建屋量,一直以6比4作为目标。可是过往几年私楼都超额完成,而公营却未能达标,显示政府整个政策失衡情况严重。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3月公布卖地计划时,被问到会否调整相关比例,他表示公私营不可偏废:“太集中兴建公屋,对社区长远发展唔系咁好。”可见政府并无打算短期内大幅调整政策,公营房屋供不应求势必更为严重。
因此,公屋轮候年期至少在未来数年之内,还会继续延长。无怪乎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成员、公屋联会总干事招国伟坦言,即使日后一般申请者等候年期“破6”,亦不会觉得惊讶。
公屋轮候年期有“水分” 非长者单身不计算在内
须知道,现时的公屋轮候年期,本身已经有一定“水分”。因为房委会自2005年实行单身人士配额及计分制,将非长者单身申请者分开计算。
在政策实施初期,一般申请人的轮候时间,于数字上确是有所缩短,一度降至不足2年。只不过这是建基于有部分人被制度轰出队外,并不能全面展示公屋轮候的情况。
时至今日,即使用这种“半作弊”计法,公屋的轮候时间仍然突破高位,可想而知问题的严重性。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今年1月曾表示公屋3年上楼的政策目标,已是一项“意识形态多于实务指标”,正好反映出政府的公营房屋政策有多失败。
延伸阅读:【政策分析】公屋“三年上楼”政策白纸黑字 何时变成蚁民的FF?
2. 居屋呎价破万 资助房屋也变富人玩意
房委会于3月底推出新居屋单位,4月截止申请。其中启德启朗苑单位经市值七折订价后,平均呎价须9,755元,部分单位呎价突破1万,是居屋计划推出40年以来的新高。以整个单位计,启朗苑最贵单位值488.4万,长沙湾凯乐苑的“楼王”售价更达630万。对于一众收入普通的打工仔而言,已是近乎遥不可及的数字。
居屋“癫价”出现,亦足以见到政府资助出售房屋的一大死穴。资助房屋政策原意,乃是让中等至中低收入、买不起私楼的家庭置业。可是政府的定价机制,并没有将市民的负担能力列入考虑之中,结果在现时私楼楼价不断上升之下,只能将居屋售价不停推高。
若然房委会认为,出售房屋时需要先考虑收回到多少成本、外面的市况,而不是优先考虑市民负担能力,就等同扭曲整个政策原意,令居屋也变成一种商品,本质与私楼相同,只是赚多与赚少的分别而已。
延伸阅读:【新居屋2018.政策分析】一个反智销售安排 抽居屋沦贫富大乱斗
3. 市建局收购物业呎价过2万 创新高
市建局5月7日宣布向西营盘崇庆里/桂香街发展项目的物业业主发出收购建议,收购价达每平方呎23,568 元,属有纪录以来新高。这也是市建局继去年底以“天价”实用面积每平方呎15,916元收购九龙城区3个重建项目后,再创新的收购价纪录。
当然,不同地区的地价难以直接比较。但可以预期,随著市建局收购物业的价钱愈推愈高,日后到该处拆卸后,地皮价值肯定是另一个“癫价”。
市建局初步建议在该项目内提供约8,300平方米的住宅楼面面积,但“面粉”已贵到如此地步,建成后的楼宇到底是否一般市民能够负担,可谓不言而喻。
延伸阅读:市建局破纪录呎价逾2.3万收购西营盘祟庆里/桂香街 涉101个业权
公屋、资助房屋、私楼全线“绝望”
以上三组数字正好揭示,无论是公屋、资助房屋,还是私人楼宇,香港房屋政策皆全线失守,没有一个范畴可以纾缓市民所困。现届政府对房屋问题如此看重,现实情况却一巴又一巴地掴在政府官员的脸上。
其实环顾土地咨询开展至今,各界对于未来土地供应选项所提出的意见,也就只有个“乱”字可以形容,犹如鸡同鸭讲。由商界到乡事派,近日都在不断吹风要推动公私营合作发展;民间自然不收货,要求政府先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辩论”变成各说各话。
搬迁高尔夫球场系列:
“焦虑”随时变“羞愧”
林郑月娥为官多年,她由2007年起出任发展局局长,至2012年更升任政务司司长,要说今日的土地、房屋问题和她完全无关系,确实也说不过去。
她早前出席立法会会议时,被问到为何不使用《收回土地条例》发展私人农地,她指一旦出现诉讼,过程会相当漫长,有议员就批评政府畏首畏尾,因当局动用此“尚方宝剑”早有先例,只是对象并非财团而已。
土地需求刻不容缓,“土地大辩论”目的是收取大众市民的意见,而不是为政府找个下台阶,证明自己“有做过嘢”。今日房屋问题如此严峻,是最好的机会让政府一鼓作气,透过咨询集合民意,回应市民对收回粉岭高球场的强烈诉求,并从发展商手上取回土地发展主导权。
若政府不思进取,到林郑任期完结后,眼见土地房屋问题毫无改善,甚至更糟,届时她该感到的就不是“焦虑”,而是“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