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屋2018.政策分析】一个反智销售安排 抽居屋沦贫富大乱斗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新一期居屋交表今日(4月11日)晚上7时截止,各位难以负担私楼价钱,又想置业的市民,如有意申请又未交表就要尽快。而今期居屋申请宗数,有机会打破2015年时接获约13.5万申请表的最高纪录。
不知各位有意抽居屋的市民有否留意到一个颇为“反智”的现象:由于居屋定价和市价挂勾,随著楼价继续上升,政府只能不断提高申请者的入息限额,以防业主日后供不起。但正正因为限额愈推愈高,令合资格申请居屋的家庭亦愈来愈多,令竞争更加激烈,造成贫富相争的局面。
资助房屋政策,本身就是为了帮助买不了私楼的市民,特别是为中下阶层市民搭建置业阶梯,如今居屋价格因应市价水涨船高,不单开始脱离一般市民的负担水平,更糟的是引入了更多收入较高者一起争夺有限的居屋,渐渐扭曲政策原意。

房委会新居屋共4,431个单位,3月29日开始至4月11日接受市民申请。(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新居屋2018.政策分析】新一轮居屋大抽奖 白表人士继续绝望?

两元素厘定入息限额 导致居屋售价与市民负担能力脱节

房委会目前计算居屋入息限额的方式,可分为两大部分:住屋开支和非住屋开支。前者是以房委会按照市价厘定的“参考单位”价格,定出一个家庭的每月供款数目;后者则是以私楼四人家庭租户为准,按照最新的住户开支统计,得出来的非住屋项目支出,再加上此家庭预计需缴付的薪俸税。两大板块相加,得出住户开支总额,再加上5%的备用金,定出最后的入息限额。

或许会有读者觉得上述的计算颇复杂,但简而言之,就是这种定价方式有明显的缺点:“参考单位”的价格会随著私楼价格浮动,但如今私楼楼价升势失控,申请居屋的入息限额就会愈推愈高。例如前年居屋的家庭入息限额为4.9万元,去年为5.2万元,今期就急升至5.7万元,两年之间升了足足8千元。

长沙湾居屋项目凯乐苑,最贵单位达630万,是今次居屋项目楼王。(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延伸阅读:【新居屋2018】入息限额增一成应对“癫价”新盘 团体批失原意

无考虑市民实际收入状况 居屋政策持续性成疑

由于整个入息限额的厘定过程,并没有考虑当时香港人的实际收入状况,因此当楼价爆升、与大部分市民收入脱节时,就会出现问题。以今期为例,家庭入息限额最高为5.7万元,而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的综合住户统计调查,在去年第4季,本港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为2.73万元。另外,本港居于私人永久性房屋者,若只计算从事经济活动者,每月住户入息中位数为4.5万。而居于资助自置居所房屋的住户,入息中位数则为3.32万。

上述数字可以有两种启示。其一是居屋入息限额不断提高之下,根据政府统计,以5.7万元的家庭收入划线,几乎已涵盖香港近七成家庭;其二是家庭入息由4.5万元至5.7万元者,虽然他们收入高于私楼住户中位数,也远高于很多资助房屋住户,至少在理论上较有能力负担私楼供款,但在现行的政策下,他们仍然获得政府的“照顾”,可申请购买出售资助房屋。

5.7万的入息限额,实际上已覆盖本港七成多人口。(资料图片/曾梓洋摄)

延伸阅读:【新居屋2018.政策分析】一个40年不变传统 告诉你香港有几落后

七成家庭有资格住资助房屋? 扩保护网好心做坏事

可是问题正在于,香港现时的公营房屋(包括公屋与资助出售房屋)计划,根本没有打算将全港7成家庭纳入资助房屋保障网。截至2017年,本港的永久性房屋单位共有约275万个,当中只有120.8万个是公营房屋,即4成多,肯定涵盖不到七成多家庭。再加上,政府现时的土地供应以私楼优先,连续数年超额完成,公营却连续数年不达标,所以可以预期未来数年这情况都不会有改善。

这并不是说收入达私楼中位数者就一定要购买私楼,不应购买资助房屋,而是政府“冇咁大个头就唔好戴咁大顶帽”的问题。现实环境是,资助房屋数量严重不足,一众买不起私楼却又不符公屋资格的市民,如果想要安居,就只能依靠资助房屋,政府却无法应付因保障网扩大而增加的需要。而资助房屋政策的定价策略,亦将涵盖愈来愈多市民,表面上好像很动听,但实际上是又是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

目前私人住宅数目多于公营房屋,但资助房屋却包括七成多市民,政策错配。(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01观点】新居屋“癫价”出售挨批 应按负担能力与平均成本计价

居屋本为帮助中下收入者 如今却成贫富大乱斗

在1970年代,港府在时任总督麦理浩的建屋计划之下,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在1978年,第一期居屋正式发售,政府的目标是帮助“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置业,并鼓励有能力的公屋住户购买,以腾出现有的公屋单位予更有需要人士。麦理浩在该年施政报告亦清楚表明,资助房屋就是为中等及中低收入者而设。

这也不是说政策内容完全不能变,而是政府如今连资助房屋计划的初衷也抛诸脑后,又无力控制私楼楼价,就“未学行先学走”,将更多人纳入资助房屋保障网,最后只会扭曲整个居屋政策的生态,令居屋入表沦为贫富大乱斗。大家日后交表之时,又会遇到白表超额认购N倍、中签无望的苦况,然后或许会想到,政府在制定整个销售、订价安排时,到底有没有想清想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