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翳通波仔 一劳永逸无闭翳?
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近年患者呈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心脏病发案例屡见不鲜。更令人担忧的是,患者发病前可能全无征兆,因此市民更需提高警剔,定期检查和注意健康状况,防范“隐形杀手”。
撰文:玛丽医院内科顾问医生林祥智医生
冠心病全名为冠状动脉心脏病,成因是冠状动脉因脂肪积聚而收窄或阻塞,令血液未能流到心脏,导致心肌缺氧,甚至坏死。患者必须把握黄金救治时间,接受俗称“通波仔”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避免猝死或出现严重并发症。
本港每年进行约一万宗“通波仔”手术,医生会把装有小球囊的微细导管插入病人手腕或大腿内侧动脉,再延伸至堵塞的心脏血管,透过将导管内的小球囊充气撑开血管,最后植入支架,压平阻塞血管的粥样斑块,从而恢复正常血流。然而,植入支架会令血小板变得活跃并容易在支架附近凝聚,久而久之可能形成血栓,再次阻塞血管,因此“通波仔”后,病人需服用抗血小板药保护支架及血管。
针对冠心病治疗,亦包括药物及俗称“搭桥”的血管绕道手术。医护团队会按临床情况为患者安排最适切治疗。但无论治疗方案为何,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病的机会均比一般人高十倍,特别是高危一族,包括早年接受过“通波仔”手术、曾经复发、其心脏病牵涉多条血管、吸烟或三高人士等。
以高血糖为例,糖尿病可并发致命的心血管疾病,约七成糖尿病患者确诊五年后会出现心脏衰竭先兆,其心脏衰竭风险亦比一般人高两至五倍。因此,病人“通波仔”后绝非一劳永逸,术后要持续从饮食、作息、运动习惯等入手,改善心血管健康。
玛丽医院目前已建设全港首间胸痛中心,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加强公众教育,鼓励市民及早关注心血管健康。,医护团队于早前的“心梗救治日”在院内摆设胸痛中心资讯站及游戏摊位,并安排急症科及心脏内科医生参与网上直播,即时与公众互动及解答问题,分享管理心脏健康的秘诀及解释心血管疾病成因、征状等,希望市民检视自身生活习惯,采取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此外,活动亦教育公众如何使用自动心脏除颤器,为日后可能遇上突发情况作好准备。
硬件配套方面,玛丽医院与香港消防处合作展开“院前心电图计划”,让病人提前在救护车上接受心电图检查,并即时传送结果给急症科医生作初步评估;院内亦已为胸痛患者建立“绿色通道”,包括在病人送抵急症室后,医护团队立即安排病人接受血液测试,检查有否因心肌受损而释出心肌肌钙蛋白,以便即时识别高危患者。同时,心脏科团队随时候命,目标是病人由送抵医院至引入导管“通波仔”的时间能够在90分钟内完成。
玛丽医院会继续根据国家认证标准推进建设胸痛中心,进一步改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诊症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治疗效果并提升病人存活率。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