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景山上 尽皆美好──玛嘉烈医院五十年(上)
玛嘉烈医院在2010年、三十五周年纪念时,曾经推出一首属于玛嘉烈人的院歌,名为《关爱在荔景山》,歌词开首是“崇然伫立在荔景山上多个岁月里”。时至今日,玛嘉烈医院将在明年迎来她的五十金禧纪念,这首歌勾起笔者在荔景山上不少美好回忆。
撰文:医院管理局九龙西医院联网总监罗振邦医生
互勉敬业 肩起付托
大家来到医院,相信对“内科及老人科”并不陌生。原来老人科发展,始于七十年代起从英国传入香港;而玛嘉烈医院在开院之初便已经成立老人科,是香港首间设有老人科的公立医院,成为培养老人科专科医生的大本营。可以斗胆的说,现时香港老人科的中流砥柱,例如吴有容医生、莫俊强医生、欧阳东伟医生,基本上系出同门,均是玛嘉烈的师兄弟。笔者也有幸在开院十年后加入玛嘉烈老人科实习,从此成为大家庭的一份子。
远近苦与甘 你我同步往
八十年代,香港老人科仍在发展阶段,玛嘉烈作为本港老人科的先驱,亦要兼顾不同地区居民的需要。犹记得当时,老人科医生除了在院内巡房看症,还要外出看诊,遍及荃湾仁济医院、黄大仙医院,甚至远至屯门医院,均满布我们的足迹。虽然医生们要四处奔波,但笔者最期待的环节,就是当年一众医生到南葵涌分科诊所出勤后,由前辈们担任“柴可夫司机”,中午一群人浩浩荡荡到美孚品茗作午餐,那动人时光令笔者十分回味。
玛嘉烈令人回味的,当然少不了当年医生食堂的𩠌菜。这个食堂的名字和它的营运一样传奇。这饭堂名字和其中一位伙计的名字都叫“大波士”。食堂不仅让顾客自购新鲜食材,让他们加工,更以记账方式,月尾靠“大波士”记忆结数。虽然我们当年不时怀疑“大波士”会不会算错,但对于我们这些医生来说,“大波士”的确煮出了家的味道,陪伴医生们撑过不少挨更抵夜的当值时分。
这里的人情味,正是员工们心系玛嘉烈的根本。
未畏艰辛 同划破黑暗
玛嘉烈医院从开院之初作为一间传染病医院,到后来发展成一所全科急症大型医院,我们参与过众多重大事故的救援工作。令我们永不能忘的,莫过于 “沙士”百日抗疫。
当年“沙士”来势汹汹,港府在2003年3月27日,向玛嘉烈医院下达指令,转为专责接收“沙士”病人的医院。纵然面对未知敌人,我们仍然迅速备战,在短短四日内已经腾空病房,专门接受“沙士”病人,每日接收过百症。医护并非铁人,也有同事在抗疫期间受到感染。当年大家虽然担忧,但并没有“逃兵”,更有不少同事自动请缨,走在抗疫最前线。最后抗疫四月,玛嘉烈医院接收了全港三成的“沙士”确诊病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事们竭尽所能、上下一心的拼劲,至今仍让笔者感到无比自豪。
时代虽然变迁,但五十年来,同事相处融洽未变,大家均以“病人为本”、“做好工作”为目标,这份玛嘉烈精神流传至今,难能可贵。
(玛嘉烈医院将于明年踏入50周年金禧纪念,此乃〈玛嘉烈医院50〉系列二之一,下集有关玛嘉烈医院服务发展的历史将于2025年1月刊登,敬请期待。)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