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基金3.0】一个理财关键字 暴露特首与财爷貌合神离?

撰文: 郝子雨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逾九个月,特区政府先后推出三轮抗疫基金,合共涉款逾3000亿元,预计令全年综合赤字增至超过3000亿元,而财政储备则减少至8000亿元。特首林郑月娥上月底扬言,过往三年已经大量投资公共服务,而鉴于目前香港公共财政情况严峻,所以新一份《施政报告》不会大洒金钱;不过,这种忽视政府承担的守财主义,似乎未有获得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认同——他上周(9月15日)在抗疫基金记者会上表明,财政储备仍然稳健,未来会继续投资有利香港长远发展的大型公共服务。8000亿并非小数目,这也再次印证,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跳出“守财主义”的决心,大胆推动公共财政改革。

“理财哲学”现分歧?

自疫情以来三轮的抗疫基金,涉款约为当今财政储备的三分之一,然而如此巨额的花费,对社会的帮助也未能达至理想。问题的根源,正是当局只顾盲目“悭钱”,跳不出“守财奴”思维,未能意识到只有将“财”大胆合理地使用、分配,才能令社会财富得到良性循环,不仅有益市民福祉,更可令“财生财”。可惜,正如林郑对接下来公共财政的计划一般,当局仍不肯转变理财思维——8000亿对于守财成性的当局而言,也许只会放进保险箱,妄想会愈攒愈多;但对于经济下行的香港,甚至是世界上很多地区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水深火热的社会现状下有着用武之地。

三轮的抗疫基金,涉款约为当今香港财政储备的三分之一。(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然而,并非所有官员都紧跟特首,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理财哲学上与特首实有分别。陈茂波于2008年到2012年,担任立法会功能组别中会计界别议员,在这期间,曾多次指出政府财政预算案与民情脱节,更多次斥责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任内的预算案欠缺对香港的愿景及长远影响,讽刺其为“看守政府”的思维。除此,他也多次在立法会上批评政府对财政的态度墨守成规、是守财主义,更在2010年动议当局检讨公共理财,并批评政府过度累积财政盈余,而且在运用财政储备时不够灵活,有些概念甚至是“错误”。

财爷当年的“热血”,或与自己贫寒的出身及成长经历有关。故从跻身议会起,到如今掌握本港财政大权,陈茂波本来有着不同于“离地”从政者的社会关怀之心,主张大胆结构性改善扶贫政策及投资公共服务。但回看其几年来作为,好像并未能将自己的理财理念得以实施,政圈早有耳语,指特首与财爷的理财哲学格格不入,究竟是财爷“变心”,还是实际上未能掌握财政大权,我们不得而知。但需要正视的是,“守财主义”可以休矣。

政圈早有耳语,指特首林郑月娥与财爷陈茂波的理财哲学格格不入。(资料图片)

非常时期还须灵活应变

据世界银行资料库同时备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对各地储备数字的调查,对比香港的人均财政储备,自1990年起至2019年,本港数字从4,322.16美元升至至58,788.61美元,升幅达致1,260.16%,而新加坡仅达448.82%,英国、德国、美国则更是位于新加坡之下。况且,在财政纪律上,香港较其他国家稳健许多,财政亏损至今未有超过生产总值(GDP)的5%——而反观英、美两国,赤字款额甚至可达生产总值的一成以上。

以上数据,说明本港还未到“财政危机”之地步,陈茂波在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也表示,这8,000多亿,相当于12、13个月左右的政府开支,仍处于稳健的范围内。故即使疫情再出现反复,政府仍有能力支援。他也指出,逆周期的措施,对支撑经济、提振经济、保就业非常重要。同时,大型公共项目对本港长期的发展十分重要,会继续推进,而谨慎的开支策略,只会在政府内部进行。上述发言,不禁令人想起初入政坛的他——直言往届政府守钱无道、计钱无稽、储钱无方。

香港负债少,储备多,公共财政相对稳健。(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香港负债少,储备多,公共财政相对稳健,这些都是政府可以放心大胆制定财政计划的“本钱”。然而这位“守财”的特首,却在此时提出要“管理大家的期望”,不禁反问一句,在水深火热中的市民,为何被剥夺了对特首施政报告抱有期待的权利?陈茂波身的“用财”理念客观可行,也正是本港所需。望特首能够虚心接纳财长建议,聆听市民心声,不要再误以为牢牢揽住保险箱就可令香港继续走下去。在财政上,“守”并非长久之计,知道如何去“花”,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