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六】不以巴掌还巴掌 如何放下伤痕?

撰文: 林嘉淇
出版:更新:

“用江湖眉角处理比较快,欠巴掌债还巴掌债。”这是一位台湾母亲在网络的帖文,她的女儿多年来被同学欺凌,更曾当众被打巴掌。她得知事件后,拉着女儿到学校找欺凌者,要女儿动手打回对方一巴掌。帖文引来极大回响,有人指摘,母亲是虎妈行私刑,给女儿起了个坏榜样;但亦有人认同,学校教育制止不了欺凌者,只有还击才能有效。在以牙还牙与息事宁人之间,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当老师家长处理校园欺凌案件时,以从上而下的责罚方式处理,有些欺凌者或许会惧怕,但也有的心存不忿,并会以更严重的方法“处罚”受害者,受害人也许再也不易向外人求助。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是否永远只能维持互相敌视的状态?握手言和是否如此简单?

我们所做的是令‘箭猪’放下戒心。当他们起箭,你插针也插不入他们的皮肤。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事,只是保护自己。
复和综合服务中心高级项目主任Doris

“我们所做的是令‘箭猪’放下戒心。”复和综合服务中心高级项目主任杨家仪(Doris)解释,她口中的“箭猪”是欺凌者,他们会视师长的惩罚为攻击,箭猪一受攻击便会发怒,其刺就立即竖起,以抵抗敌人。“当他们起箭,你插针也插不入他们的皮肤。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事,只是保护自己。”

不问谁是谁非 脱下盔甲对话

复和综合服务中心于2000年成立,提倡“复和公义”理念,希望以沟通处理纠纷。不论谁是谁非,也不谈事件之后的罚则,只是希望提供平台予欺凌者与受害者真诚对话,重组事件的发生经过,各自表达对事件的想法与感受,并商讨一个可修复双方关系的方法。Doris强调,前提是双方愿意坐下来谈,不然的话,“若欺凌者低不下头来说清楚事件原委,他们不想在其他同犯朋友面前认错,那么,受害者有机会遭到二次伤害。”

(资料图片/非涉事学生)

复和中心曾于2017年做过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结果显示愈常在学校成为欺凌者,愈有机会被报复或继续欺凌。为什么呢?他们相信是与学校处理欺凌的手法有关。学校采用惩罚性的方法,不能有效令欺凌者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及受害者的感受,也就无从杜绝造成欺凌的源头:欺凌者欠缺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

有一名男生在学校打篮球时遇到隔壁班的一群同学,男生表示想一起打篮球,对方反问他知不知道篮球场是谁的,问他为何在别人打球时走过来。双方发生口角,对方走前留下一句:放学小心点,并赏了他几巴掌。放学后,男生被那群男同学半拉半推带到学校附近一个没人经过的地方,要他跪下道歉,又再打了他几巴掌。男生不忿,把事情告诉老师,学校就找来复和中心职员帮手。

很impressed(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们是逐个逐个站起来,向受害者鞠躬认错。整个过程没有很magic(神奇)的话,我们只是用复和的方法去问他们问题。这是复和最美丽之处─让双方脱下自己的盔甲,拿出心来真诚讨论。
Doris记起一次复和调解的经验

“最初我也理所当然地想,那班男同学必定推卸责任。”出乎意料,调解会议一开始,先动手的一名男同学立即认错,受害男生及他的妈妈说出感受和事件带来的影响。“对动手的同学来说,他会知道打了人后,对那男生有什么影响,他的感受又是怎样,但他打人只是为了泄愤。”

回想起那次调解过程,Doris温柔地笑了笑:“很impressed(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们是逐个逐个站起来,向受害者鞠躬认错。整个过程没有很magic(神奇)的话,我们只是用复和的方法去问他们问题。这是复和最美丽之处─让双方脱下自己的盔甲,拿出心来真诚讨论。”

Doris很强调的是,复和调解不是一句对不起,而是让受害者与欺凌者有坐下讨论事件的机会。惟有对话,才能让双方放下心墙。(龚嘉盛摄)
我们推广了十多年,希望多点人知道,遇到欺凌不是只有报警,也不是只有去教育局投诉,还有复和这条路,可以大家坐低倾。
Doris

对于受害者来说,调解后也能放下心头大石。受害男生的妈妈透露,由于学校与住处是在同一区,那次事件后,男生起初不敢下楼买东西,怕在街上再遇到那群欺凌者而遭报复。“调解后,见到面点点头便行过,继续各自的生活,受害者起码能feel safe(感到安全)。”

“长远来说,(惩罚)并不一定收效。复和手法需要老师花时间与心机,这视乎学校是否愿意长远投资?(少了欺凌)教学工作自然轻松得多。”她说,“我们推广了十多年,希望多点人知道,遇到欺凌不是只有报警,也不是只有去教育局投诉,还有复和这条路,可以大家坐低倾。”

复和综合服务中心两次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在数十间中小学推行反欺凌倡导计划,同时设计适合由幼稚园到高中不同级别学生的教材套。Doris拿起幼稚园的教材说:“幼稚园是否有欺凌事件呢?不是,而是我们觉得人际关系是要从小学习,也不是看年龄。”

即便是幼稚园,也要学习欺凌是什么。(龚嘉盛摄)

这套教材是一本本的故事书,比如,讲述主角和仔有一队“文具”朋友,当和仔被欺凌时,文具朋友便会走出来教他如何应对。“例如这个故事是和仔被同学改花名为‘傻仔’,然后剪刀便走出来与和仔说,你可以直接与对方说,你不喜欢这个名字啊!一个人为何会被欺凌呢?有可能是他不懂得如何应对。你要教他say no(说不)或表达自己,故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设计教材套,复和中心走访数十间中小学,进行反欺凌计划,当中一次是在学校推行“全校总动员”,由上而下,由校长到学生,由行政到辅导,在校园举行不同活动倡议“反欺凌”。“反欺凌不是一个人可以解决,需要学校每一个人参与其中。”首先是掌握学校管理权的校长,要有开放态度接受在学校推行整个计划;其次是教师愿意付出心力及时间,在正规课程中实行“反欺凌”教育,同时接受复和中心有关处理欺凌及主持调解的训练。

复和综合服务中心的杨家仪表示,反欺凌非一个人可解决,需要学校每一个人参与其中。(龚嘉盛摄)

从台湾而来的教授,来到香港研究校园欺凌十年,他有什么观察?请继续阅读:【校园欺凌.七】台湾教授看香港欺凌:学校没告诉你的事

上文节录自第16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日)《香港学生:学业第二,欺凌第一—孩子的庇护所缘何成为欺凌温床?》系列报道中的《不以巴掌还巴掌 和解出路何在?》。相关文章 :【校园欺凌.一】像女生的男生:为何被打的是我?【校园欺凌.二】十二年过去伤疤未愈 过来人:大人帮不到我【校园欺凌.三】当受害人成为欺凌者 “变身”的故事【校园欺凌.四】欺凌发生时 有谁掩眼不看?(上)【校园欺凌.五】欺凌发生时 有谁掩眼不看?(下)【校园欺凌.八】从台湾的反霸凌 我们学到什么?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