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三】当受害人成为欺凌者 “变身”的故事

撰文: 林嘉淇
出版:更新:

教育局制定的《学校行政手册》内,列出欺凌行为包括的三个元素:重复发生、具恶意和权力不平衡的状态。欺凌的类别,不限于任何形式及原因:不只是肢体暴力和言语欺凌,造谣、 蓄意不友善或排挤,亦属欺凌。根据教育局提供的数字,校园欺凌案件由2013/14年度的254宗下降至2017/18年度的202宗。这组数字便是真相吗?我们不妨再看另一组调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发表的《2015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当中提到2015年在香港学校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香港有高达32.3%的学生在一个月内曾遭受最少一次的校园欺凌,即每三个学生中便有一个曾有被欺凌的经验。教育局所提供的同期数字只有204宗。解构校园欺凌,我们要看的不只是数字,还要看每一个欺凌者何以成为欺凌者。

欺善怕恶的角斗场

我们没法覆核调查的准确性,但两组数字均显示,香港的校园欺凌问题不容忽视─为何一个本应是让孩子学习成长的场所,最后成为欺善怕恶的角斗场?难道承受欺凌是成长必经的磨练?那么,承受不了的孩子呢?注定头上被刻上“失败”吗?那么,欺凌者呢?伤害别人后,难道可以拍拍屁股离开吗?

很少欺凌者会觉得自己在欺凌别人:我只是玩玩吓而已。
基督教信义会圆融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梁云龙

“很少欺凌者会觉得自己在欺凌别人。”梁云龙在基督教信义会圆融综合服务中心做了十年,现为中心主任的他听过许许多多欺凌者的自白,听得最多的便是这一句:“我只是玩玩吓而已。”一方面源于欺凌者的成长背景,另一方面也源于受害者的反应。

他说,许多带头欺凌的人,都有被欺凌的经验。有的是遭遇过家庭暴力,看过大人如何以暴力对付身边人,以暴力令对方低头,向自己屈服。部份孩子从此以为,要占上风,要做掌权的人,才可避免成为被攻击的一分子─尽管那是歪念。

有些试过在被欺凌后寻求帮助,但身边没人帮得了自己。于是,他们不再期盼谁成为自己的救世主,而是自己成为最大的防卫者。

“如何让别人不再欺凌自己?只有恶过别人,或者另找一群新的同伴,并且壮大自己的权势。”他说。

梁云龙表示,受害者变成欺凌者是因为他们自觉不够强大,希望以强权压倒别人。(龚嘉盛摄)
如何让别人不再欺凌自己?只有恶过别人,或者另找一群新的同伴,并且壮大自己的权势。

受害者的笑容 竟成欺凌理由

我们听过许多道理,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欺凌者的过去经验不足以成为欺凌别人的理由。只是,他们目睹一个人以权力压制另一个人,而且曾被言语或肢体暴力伤害,他们的伤口甚至迄今仍未痊愈,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故把这种“压制”视为生存之道─要不受伤,要不成为伤害人的人。若他们不理解这叫欺凌,又怎会意识到这样的想法有问题呢?

受害者对欺凌行为的回应也令欺凌者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不是每个受害者都懂得说不,有些会以笑遮丑。梁云龙解释,只要欺凌者看到对方以笑回应,便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以为对方乐意接受。

其实,笑是否代表没问题呢?他们(受害者)会认为自己力量小,不能反抗,宁愿以笑带过。所以笑不等于willing(愿意),而是他们生存的方法。

他说:“其实,笑是否代表没问题呢?我们做个案工作,便会知道(受害者)笑是生存伎俩,是为了遮掩尴尬,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力量小,不能反抗,宁愿以笑带过。所以笑不等于willing(愿意),而是生存的方法。”

梁云龙理解受害者的想法,他任职的圆融综合服务中心曾提供专为受害者而设的支援服务“天蓝计划”。他观察到,目前的司法制度严重忽略了受害者的创伤,以致他们在往后的日子有可能再次遭遇欺凌,又或者转换角色,成为欺凌者。

梁云龙解释,在一般的程序中,需要受害人给予口供,证明对方的欺凌行为,但对于受害人的感受,似乎没有人会在乎,“我们希望填补这个空隙,去关心受害者在事件中受了什么伤害。”

特别是很多受害者疑惑自己何以成为“被选中的人”,他们会反复思考,究竟当天为何对方会伤害自己?究竟是对方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日后对方会否再伤害自己?“这些疑问,受害人都没有机会在整个程序中问对方的,那么,他只会继续担心下去。”

老师以及驻校社工如何处理校园欺凌?在他们眼中,欺凌是否平常事?

请阅读相关文章 :【校园欺凌.一】像女生的男生:为何被打的是我?【校园欺凌.二】十二年过去伤疤未愈 过来人:大人帮不到我【校园欺凌.四】欺凌发生时 有谁掩眼不看?(上)【校园欺凌.五】欺凌发生时 有谁掩眼不看?(下)【校园欺凌.六】不以巴掌还巴掌 如何放下伤痕?【校园欺凌.七】台湾教授看香港欺凌:学校没告诉你的事【校园欺凌.八】从台湾的反霸凌 我们学到什么?

上文节录自第16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日)《香港学生:学业第二,欺凌第一 — 孩子的庇护所缘何成为欺凌温床?》系列报道中的《我们说“欺凌” 真有其事吗》。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