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四】欺凌发生时 有谁掩眼不看?(上)

撰文: 林嘉淇
出版:更新:

年初,马鞍山仁济医院董之英纪念中学被爆出一段涉及“校园欺凌”的影片─课室内有男生被多名同学用椅子困住,动弹不得,而且被脱去长裤及内裤,同学更拍打该名男学生的屁股。媒体报道后,将影片曝光的该校旧生叶杰鸿以过来人身份,披露更多在学校发生的欺凌事件。其后校方发放的新闻稿提及,事件是“同学间过火的嬉戏”,但警方以涉嫌“普通袭击”拘捕其中一段短片中的涉事学生。为何培育社会未来人才的场所以“嬉戏”来形容这种欺凌行为?是学校看不见欺凌还是装作看不见?

“旁人去看可能会觉得:‘哗!不是吧?’但对他们(涉事学校)来说,这些只是玩玩吓,可能这真的是他们的心声。因为学校有更严重的事件,只是那些事情你不知道,因为尚未流传出来。在那个(欺凌问题较严重的)环境呆久了,也有可能会影响老师对事件的判断。”担任学校训导组老师五、六年的阿敏(化名)这样解读学校的“嬉戏”解释。

训导老师阿敏(化名)表示,不同学校处理欺凌有自己一套做法,视校情而定。有的只界定欺凌为肢体冲突,不会视言语嘲讽为欺凌行为。(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草草道歉了事 无助解开症结

阿敏以前任教的中学属于band 3(第三派位组别)学校,同学间如出现争执,多数是“一嘢打落去”,个案多到连学校也没有能力逐一跟进,“学校的文化很影响它如何处理欺凌(事件)。”每间学校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阿敏坦言很难一言概括整个学界对欺凌的应对方法。

她举例指,学校惯常发生严重的欺凌案件,如有肢体冲突,很多时需要报警,寻求协助,所花的时间较多,故此“较minor”(轻微)的情况,如网络欺凌或言语攻击,“priority(优次)一定排得较后,跟进做一次就算,会拉着双方讲和。因为成为焦点的,一定是有打斗有受伤的情况。”

学校如是,孩子也如是。当他们每天经历同样的事,见惯打架,那么他们眼中改花名、嘲笑对方等行为,也就变成小事。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在哪一个环境长大,对欺凌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学校训导老师阿敏

欺凌情况较轻微的学校,则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阿敏现在任教的中学比较少发生欺凌事件,“打架更是少之又少”。她说起一件近期处理的个案,有位女学生性格较为孤僻,被同班同学杯葛,并嘲笑像某卡通人物。阿敏马上跟进,特别安排那班同学在早上用15分钟的自由时间接受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假如同类事件发生在她从前任教的学校,恐怕只是要求欺凌同学草草道歉了事。“学校如是,孩子也如是。当他们每天经历同样的事,见惯打架,那么他们眼中改花名、嘲笑对方等行为,也就变成小事。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在哪一个环境长大,对欺凌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近年,欺凌事件伸延到网络世界。根据香港游乐场协会2016年调查所得,72%青少年曾经受到网络欺凌,但只有两成人会主动求助;而超过60%人称曾经在网上欺凌其他人。

社交平台与通讯软件是最常发生欺凌的“场所”。从事社会工作超过十五年、目前是驻校社工的Riva与阿敏均提到,学生会在社交平台上载受害者的丑照,或是将受害人加进通讯软件群组,一人一句骂他,最后把他踢出群组。

近年,网络欺凌越趋普遍。(资料图片)

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是欺凌事件的“铁三角”,若不及早介入,只会不断循环。旁观者的视若无睹,造就欺凌者权力愈发壮大,对受害者的伤害也更深。更吊诡的是,不少社工指出,不少欺凌者曾有过被欺凌的经验,也有不少受害者过去是“虾虾霸霸”的恶人。若欺凌事件未能妥善处理,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铁三角的其中一分子,并不时转换角色,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继续阅读:【校园欺凌.五】欺凌发生时 有谁掩眼不看?(下)

上文节录自第16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日)《香港学生:学业第二,欺凌第一 — 孩子的庇护所缘何成为欺凌温床?》系列报道中的《欺凌发生时 谁掩眼不看?》。相关文章 :【校园欺凌.一】像女生的男生:为何被打的是我?【校园欺凌.二】十二年过去伤疤未愈 过来人:大人帮不到我【校园欺凌.三】当受害人成为欺凌者 “变身”的故事【校园欺凌.六】不以巴掌还巴掌 如何放下伤痕?【校园欺凌.七】台湾教授看香港欺凌:学校没告诉你的事【校园欺凌.八】从台湾的反霸凌 我们学到什么?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